中俄關系是棋盤上最耐人尋味的一步。兩國既是鄰居,又有幾百年的恩怨糾葛,合作時親密無間,對抗時針鋒相對。
俄羅斯專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一句“中國既非盟友又非朋友,只有利益共享”的評價,像一顆石子扔進湖面,激起了不少漣漪。
中俄關系的歷史演變
兩國打交道的時間可不短,早在清朝康熙年間,1689年,《尼布楚條約》就給兩國劃了第一道邊界線。那時候,沙俄還是個野心勃勃的擴張者,靠著武力簽下這張條約,多少占了點便宜。
可到了19世紀,沙俄胃口更大了,趁著清政府內憂外患,逼著簽下《璦琿條約》《北京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直接割走了我國東北和西北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到了20世紀,蘇聯上臺,中蘇關系一度熱乎得像兄弟。1920年代,蘇聯幫著我們建黨,還送來了不少武器和顧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蘇聯也沒少出力。
可這“蜜月期”沒持續多久,1950年代末,中蘇鬧翻了臉。1969年,珍寶島打了一仗,兩邊在邊境擺開百萬大軍,差點真干起來。
蘇聯解體后,1991年,我國跟新生的俄羅斯聯邦建交,關系開始緩和。1996年,兩國搞了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01年又簽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算是給關系定了調。
此后,中俄合作越來越密切,尤其是在美國帶著西方國家壓我們的時候,兩國總能抱團取暖。
俄羅斯專家的觀點
康斯坦丁·卡拉切夫當過伏爾加格勒市市長,還在好幾個機構當過顧問,算是個有分量的人物。他放話說,我國既不是俄羅斯的盟友也不是朋友,兩國只是形勢所迫的“同路人”。
他還點了幾件事,比如烏克蘭問題、敘利亞問題,說我國沒跟俄羅斯站一條線,顯得“不夠意思”。
卡拉切夫此話雖然刺耳,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國與國之間,哪有什么永恒的友誼?中俄關系的歷史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蘇聯當年幫我們打日本,后來不也翻臉了?現在兩國合作,更多是因為外部壓力太大,美國帶著一幫小弟圍堵我們,俄羅斯也被西方制裁得喘不過氣,兩國不靠攏怎么辦?可合作歸合作,戒心肯定是有的。我國在跟俄羅斯打交道時,一直是既拉手又留一手,既要用好這層關系,又不能讓國家利益吃虧。
卡拉切夫的觀點,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國關系的輿論氛圍。中俄關系的本質——不是朋友圈,而是生意場。
中俄關系的現狀
眼下,中俄關系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好的時候。
經濟合作是中俄關系的一大亮點。能源這塊尤其重要,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往我國源源不斷地送,“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就是個大工程。可這合作也不是沒毛病,俄羅斯對我們的經濟依賴比我們對它的依賴大多了。
軍事合作看著熱鬧,但也有限制。聯合軍演多是秀肌肉,真正結成軍事同盟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我國奉行不結盟政策,俄羅斯那邊也有自己的算盤。2022年俄烏沖突后,我國沒站隊支持俄羅斯,而是呼吁對話解決,反對西方制裁。
未來中俄關系肯定還得在風風雨雨中往前走。
但主動權在手,也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我們需要俄羅斯這個伙伴來抗西方的壓力,可也不能太靠著它。俄羅斯的能源固然重要,但我們還得多元化,別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里。
聯合演習可以搞,但真要綁在一起打仗,估計誰都不樂意。還有中亞這塊,“一帶一路”推得風生水起,可俄羅斯在那也有自己的地盤,利益難免有磕碰。我們得小心點,別讓合作變競爭。
中俄關系的核心還是利益博弈。面對西方壓力時,兩國能一條心;可具體到利益分配,又得各算各的賬。
中俄關系是因利而聚的合作。兩國在歷史上有過甜頭,也有過苦頭,現在的默契更多是被外部環境逼出來的。未來怎么走,取決于國際局勢,也取決于我們怎么拿捏分寸。卡拉切夫說得沒錯,中俄之間沒那么多情誼,但利益共享未必是壞事,只要我們把住方向,就能在這盤棋里下得漂亮。
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在跟俄羅斯的合作中,既要借力打力,又要保持清醒。未來,中俄關系會怎么變?兩國能不能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走得更遠?沒個標準答案,但我們得心里有數,步子邁得穩當。你覺得中俄關系接下來會咋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