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定價體系角度來看,不值
又有一個大學生擺攤去了——為啥說又,大家都知道。
這次還是一個學醫的女大學生,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的,已經畢業三年,她吐槽說,媽媽就是擺攤供她上大學,結果自己現在也擺攤,由此感到心酸,覺得四年本科很不值。
圖片
隨后又曬出了學校輔導員聯系她要求刪除視頻的通話記錄和聊天記錄,她更難過了。
學校也辟謠說不會阻撓她擺攤——注意學校的這個說法,很高的——僅用了一句話就偷換了概念,女孩說的是學校要求她刪視頻,學校說的是沒有不讓她擺攤——你看,誰說上大學不重要的,不上大學怎么能學會這種高超的說話藝術……
好了回到本文要探討的中心:
讀大學到底值不值?
我相信十個人有八個人都會說“不值”,而且這八個人還都是讀了大學的——你讓ta放棄大學文憑,ta又不愿意了。
很顯然,這是一種普遍充斥在大學畢業生群體里的情緒,認為過去四年的本科生活不值得。
為啥不值得呢?
因為歷史上對于大學生的“定價體系”已經崩塌了,大學畢業要自己找飯轍了,職業生涯起步的時候很艱難的,尤其是和以前的大學生相比。
以前一畢業就是國家干部,哪怕是去偏遠地區,那也是有編制的國家正式工作人員。
現在一畢業就是一個既沒有社會經驗,也沒有社會資源,更沒有明確賽道的20歲出頭的生瓜蛋子。
這樣的生瓜,你說ta值多少錢?
沒人說得清。
但在以前,是說得清的,大學畢業生就是值錢的寶貝,到了單位里雖然同樣啥也不會,但這個身份就是值錢。
現在沒有這種定價體系了。
于是干啥的都有,單純從這個定價體系來看,那四年本科的“投入”當然不值,啥也沒換到嘛。
2.從一輩子的身份來看,值得
但為啥你讓ta放棄大學生這個身份,ta又不愿意呢?
一方面那是人家花了錢、花了四年時間(再加上小學中學寒窗苦讀了十二年)才換來的那張紙,憑啥要放棄呢?另一方面,這個身份長遠來看,還是值錢的。
前面說了,你不能只看剛畢業的那一兩年的待遇嘛,在一個相對正常的市場環境里,一個職場新人,一開始的幾年就沒有順風順水的,肯定要在社會上好好吃點兒苦頭才能學到真東西。
只要過了這幾年,再往后就是一年比一年厲害了,這是事實,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別看社會上隨便問一個人就是“大學生有啥稀奇的”——實際上,社會上的大學生依舊是少數人。
首先要考上一個正經本科,就不是容易的事,這還是在今天教育相對來說已經非常公平的前提下,但80%普通家庭依舊是三代人都等不來一個大學生。城鄉經濟差異、家庭背景區別、小升初、中考、高考、補課、興趣班……關關難過,并且現在的“關”比從前只多不少。
其次是即便把正經的、不正經的什么一本二本民辦都算上,能夠稱之為“大學生”的人,在社會上依舊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
很多人有個錯覺,認為大學生遍地都是。
但其實稍微認真一點就知道并非如此。
就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你們身邊的比較了解的單位領導,是不是正規畢業的大學生?
或者再直白一點——能當領導的人,沒有正規大學文憑的多不多?
非常多。
這已經充分說明了問題了。
但是這一批60后領導現在已經到了退出的年紀,往后會越來越好。
這就是社會演進的必然歷程,對于大學生而言,往后的機會也自然會越來越多。
所以大學生還是值得的。
3.極端的情緒很爽,但沒用
任何一種極端的說辭,不論在哪個領域,都是貌似很一針見血的。
但如果很多人都是同樣一種情緒,那這種情緒其實就很可疑了。
情緒這個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經不起推敲,只是聽著爽。
說大學生沒用,和說大學生都是寶貝疙瘩,都是同樣的極端情緒。
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變數,這才是最動人心魄的東西。
而在樣本足夠的前提下,一個群體標簽又同樣具有社會學價值,大學生既不是一無是處,也不是毫無缺陷,他們只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前途永遠光明,道路也永遠曲折,聽上去是玩笑話,其實是實話。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你就明白了,年輕時誰不是一肚子抱怨呢,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