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因要求畢業生刪除擺攤相關視頻而陷入輿論漩渦。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更觸及了當下教育理念、職業觀念及學校危機處理方式的深層次問題。
當事女生李某,畢業后選擇擺攤創業,并拍攝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然而,一段關于她本科畢業后擺攤賣冰淇淋的視頻,卻意外引來學校的關注。學校老師以視頻影響學校聲譽為由,要求李某刪除視頻。李某感到困惑與委屈,她強調自己的創業選擇從未指責學校,而是個人基于現實的考量。此事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引發網友熱議。
面對輿論壓力,學校方面最初否認要求刪除視頻,并聲稱支持學生多種方式就業。但隨后,校方又提出刪除視頻的原因是視頻評論區出現了大量宣揚“讀書無用論”及貶低高等教育的言論。這一解釋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校方的擔憂,但也暴露出學校在處理此類事件時的敏感與保守。
在此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校方與畢業生之間的認知差異頗為明顯。校方或許擔心負面輿論影響學校形象和招生,而李某則認為自己的創業經歷是個人選擇,與學校無關。這種差異背后,是對“成功”定義的不同理解。學校可能更傾向于傳統的就業觀念,即畢業生應進入穩定、體面的工作領域,而忽視了當下多元化就業趨勢和年輕人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更為關鍵的是,校方在處理此事時的方式值得商榷。面對問題,直接要求刪除視頻似乎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問題”方式,但這樣做往往忽略了問題的根源和畢業生的真實感受。正如網友所言,“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種思路只會加劇矛盾,損害學校形象。相反,如果校方能夠積極介入,幫助李某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困難,或提供就業指導與資源支持,不僅能有效解決問題,還能贏得社會的尊重與認可。
這一事件也引發了我們對當下教育觀念的反思。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讀書無用論”的聲音雖不時出現,但教育真正的價值在于培養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學校作為教育的重要場所,應更加開放包容,鼓勵畢業生勇于嘗試、敢于創新,而不是簡單地以“影響聲譽”為由限制他們的自由表達和選擇。
此次事件不僅是一次關于學校與畢業生之間溝通的考驗,更是對學校教育理念和社會責任感的一次檢驗。希望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能夠從中吸取教訓,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對畢業生的多元化選擇,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同時,也期待社會各界能夠給予年輕人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共同營造一個寬容、多元、充滿機遇的社會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