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把廚房間也叫“灶披間”,這個稱謂由來已久。在老底子的石庫門,廚房與主樓后部相連,因屋頂是斜披而稱“披間”,又因披間里有燒飯做菜的灶頭就喊“灶披間”。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人以“煤”來代指灶披間,“煤”是指灶披間里的煤球爐或煤氣灶。平時說的“煤衛獨用”和“煤衛合用”,意思就是獨用或合用灶披間+衛生間。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有八成人家合用灶披間。不僅在石庫門,也在新式里弄和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建的新村,還有一些原一戶獨用、后變“七十二家房客”的花園洋房。所幸我家在茂名南路的房子是灶披間獨用,鄰居和同學中合用的不少,少的是兩家,多的有三四戶。
外省一部反映上海的紀錄片中,提到了合用灶披間,說只要數里面有幾個煤球爐,就知道住了多少人家。其實,還是數灶披間里的電燈泡較準。一戶人家只會裝一盞燈,但有可能會有兩只煤球爐。如灶披間里是煤氣灶,數它也準,因為一戶只能安裝一個灶。
合用灶披間里的電燈開關,都在各家房里,有點放風箏的味道:在自家房里一開,進灶披間;離開灶披間,進自己屋再關;也有節省的人,一腳跨出灶披間就向家人大喊“關燈”。開關如在灶披間,你的利益有可能被侵犯;若被人誤用,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為何每家都要在合用灶披間里掛盞燈?那不是燈泡和能源浪費么。只要一盞燈共用,分攤電費不就成了么。在一個八九平方米的灶披間里,只需一個上海人稱“40支光”(即40瓦)的燈泡,就輝煌得一塌糊涂了。
因為灶披間的電燈泡是權益燈,表示你在公共空間那份產權神圣不可侵犯。在公共棋盤上,你可放棋的格子不能空,哪怕一時用不上,甚至永不會用。它還是警示燈,告知共享空間者不要跨越雷池半步。它也是潛規則燈,每當灶披間使用高峰時,其實開一兩盞燈后不用再開燈。就算有人說“不要開了,大家一道用用好唻”,你依然堅定不移打開你的燈。你知道不開這個燈,你的信用度、聲譽和人氣指數將會悄然走低且無可挽回。
灶披間里有的開關是轉移不到自家房里的,如自來水和煤氣灶。但這難不倒上海人:同學家的合用灶披間里,在水龍頭上套空罐頭,上端橫穿打洞竹片,洞穿鎖來鎖住兩頭。那時煤氣灶多是生鐵灶,有兩排一紅一黑兩開關分別控制灶眼大火與小火;用一竹片從上下兩排的開關中穿過,一把小鎖把門。這樣,用自來水和煤氣時開鎖,不用則鎖上。這一切,均是無合同下當事人自我經濟利益的保護,是合用灶披間者共同遵守的無形的合同。
無形契約中的人還是有情感的,時時聽見這樣的呼喊:“張家姆媽,灶披間的燈嘸關脫。”這比“不要開了,大家一道用用好唻”顯得實在而溫馨。隨著上海人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合用灶披間越來越少了;那些公共空間里的門檻和精明,已融入了向前看的日常生活。
原標題:《夜讀 | 袁念琪:茂名南路的灶披間》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蔡瑾
來源:作者:袁念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