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福建懷安縣的甘蔗田里,風吹蔗葉沙沙作響,平日寧靜的鄉野卻因一具腐爛尸體的意外發現而掀起驚濤駭浪。
這具尸體不僅打破了小城的安寧,更牽扯出一塊價值連城的田黃石,引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奪寶奇案。
兇手是誰?為何將尸體埋于甘蔗地深處?這一切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一位名叫翁老太的婦人,帶著三只黑羽紅腹的怪鳥,揭開了案件的真相。
這塊奇石如何點燃血腥爭斗?翁老太又如何為子復仇?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這段塵封數百年的歷史,探尋那段關于貪婪、正義與人性的傳奇故事。
一、奇石現世,仕途騰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福建懷安縣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日子雖不富貴,卻也平靜祥和。縣令周顯道雖無顯赫功名,卻以兢兢業業的態度治理地方,深得民心。
他每日忙于處理政務,力求讓懷安縣成為一方樂土,然而這份平靜被一塊金黃溫潤的石頭打破。
某日,他的女婿方寶才匆匆趕來,獻上一塊奇石。這石頭色澤如蜜,質地細膩,紋理宛若山川河流,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蘊藏著天地靈氣。周顯道見多識廣,卻從未見過如此寶物,心中暗驚,隱約感到此石來歷不凡。
周顯道不敢私藏,將這塊奇石獻給了福建巡撫張伯行。張伯行以清廉著稱,史載其“性剛直,尤重廉潔,凡珍寶,皆上獻朝廷”(《清史稿》)。
他初見此石,同樣被其震撼,但秉持一貫的原則,決定將其獻給康熙皇帝。康熙帝收到奇石后,命宮廷能工巧匠將其雕琢成一枚九龍印。印上龍紋栩栩如生,氣勢磅礴,堪稱稀世珍寶。
更為神奇的是,康熙帝隨身攜帶此印后,竟發現多年纏身的頑疾有所緩解。太醫們細查后,紛紛認為這與九龍印的神秘力量有關。
康熙大喜,賞賜張伯行黃金千兩,并將周顯道連升三級,擢為懷安知府。
這一消息如春雷炸響,迅速傳遍官場,一塊石頭,竟讓一位普通縣令躍升為知府,引發無數人艷羨與揣測。
周顯道的仕途如日中天,但他心中卻隱隱不安。這塊田黃石來歷不明,方寶才僅以“山中偶得”敷衍了事。周顯道雖心存疑慮,仍命方寶才帶人回山搜尋,期望再獲珍寶,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他未曾料到,這塊奇石不僅帶來了榮耀,也悄然拉開了一場悲劇的序幕。田黃石的光芒,究竟是福是禍?周顯道隱約感到,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二、蟲災肆虐,翁老太揭榜
正當周顯道沉浸在仕途騰飛的喜悅中,懷安府卻突遭滅頂之災。州府境內數千畝甘蔗田遭遇蟲害,這種害蟲身披堅甲,繁殖迅猛,瘋狂啃噬甘蔗根部,田間一片狼藉。
甘蔗是當地經濟命脈,若蟲災不除,百姓生計無著,周顯道的仕途也將蒙上陰影。
焦急之下,他上奏朝廷,請求支援,康熙帝聞訊,命巡撫張伯行親自前往賑災。張伯行一到懷安,便張榜招賢,懸賞重金,盼有人能解蟲災之困。
可半月過去,榜文無人問津,絕望的氣息籠罩全城。
就在此時,一位瘦弱的老婦出現在榜前,她身著粗布衣衫,手持一個竹編鳥籠,內有三只黑羽紅腹、嘴尖如鉤的怪鳥。她自稱翁老太,來自福建壽山,目光堅毅,語氣鏗鏘,對張伯行說道:
“大人,我若治不了這蟲災,甘愿一死!”
《福建通志》曾記載:
“壽山多奇人異事,民多養異鳥,以驅蟲害。”
翁老太的怪鳥引起了張伯行的好奇,雖心存疑慮,他仍決定放手一試,命人帶翁老太前往災情最重的甘蔗田。
翁老太的出現,如同一道曙光,點燃了百姓的希望,她步伐雖慢,卻透著一股不屈的韌勁。她的怪鳥更是令人稱奇,仿佛通人性般,振翅飛翔,直撲蟲害之地。
可誰也不曾想到,這場蟲災只是更大陰謀的開端。翁老太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治蟲的希望,也無意間揭開了一場隱藏多年的血案。
三、甘蔗地驚魂,尸體浮出
翁老太來到甘蔗田,面對滿目瘡痍的景象,眉頭緊鎖。她打開鳥籠,三只怪鳥振翅而出,在田間低空盤旋,精準啄食害蟲,動作迅猛,令人嘆為觀止。
不到半日,蟲害明顯減少,田間生機初現。百姓歡呼雀躍,張伯行也對翁老太刮目相看,當即賞賜金銀,以示嘉獎。
然而喜悅尚未散去,翁老太卻發現部分害蟲對怪鳥的攻擊免疫,依舊肆虐田間。她意識到,欲徹底根除蟲災,必須找到蟲巢的源頭。
翁老太深入甘蔗田探查,目光如炬,突然,她在一片格外茂盛的甘蔗地停下腳步。
周圍田地皆被蟲害摧殘,唯獨此處郁郁蔥蔥,顯得異常。她走近細察,一股腐臭撲鼻而來。翁老太心生不祥,揮動樹枝挖掘,赫然挖出一具腐爛的男尸。
尸體頭有重擊痕跡,身上刀傷累累,顯然死于謀殺。消息傳到周顯道耳中,他匆匆趕到現場,震驚不已,這具尸體的出現,讓甘蔗田的蟲災之謎蒙上了一層血腥的陰影。
是誰如此殘忍?尸體為何埋于此?這與田黃石和蟲災又有何關聯?
周顯道感到一股寒意,意識到這起案件遠比想象中復雜。
翁老太癱坐在地,眼中閃過一絲悲痛,雙手緊握挖掘出的泥土,似乎與這具尸體有著某種深切的聯系。
四、怪鳥引路,真相初現
尸體出現后,案件調查陷入僵局,仵作檢查發現,尸體已腐爛多時,身份難以辨認。周顯道一籌莫展,壓力如山,就在此時,翁老太的怪鳥再次展現奇效。
它們圍繞尸體盤旋鳴叫,似在指引方向。翁老太擦干淚水,敏銳察覺到怪鳥的異樣,決定跟隨它們尋找線索。
周顯道與衙役緊隨其后,在怪鳥標記的地點挖掘,竟發現一個破舊布袋。布袋內裝著幾塊奇形怪石和刻有神秘符號的金屬碎片。這些物品雖不如九龍印珍貴,卻散發著詭異氣息,令人不寒而栗。
據《清代福建地方志》記載:
“壽山田黃,世所罕見,其石多藏山野,或伴異物,神秘莫測。”
這些怪石與田黃石同出一脈,是否與獻給康熙的九龍印有關?翁老太凝視布袋,淚水滑落。
她從中翻出一個小葫蘆和一把鑰匙,認出這是多年前送給兒子二牛的平安符。悲痛如潮水般涌來,她終于確認,死者正是自己失蹤已久的兒子二牛。
翁老太的悲鳴刺痛了在場每個人的心,周顯道與張伯行意識到,獻上黃石的方寶才與此案脫不了干系。
張伯行當即傳喚方寶才,方寶才神色慌張,面對質問支吾其詞。仵作呈上死者嘴中的指骨和戒指,恰與方寶才缺失的手指吻合。
證據確鑿,方寶才終于崩潰,跪地招供,揭開了這樁血案的真相。
五、寫在最后
據方寶才供述,一年前,他在山中偶遇翁老太的兒子二牛,見其持有田黃石,貪念頓起。他假意邀二牛做客,趁其不備將其殺害,埋尸甘蔗田,并將田黃石獻給岳父周顯道,希圖借此謀取功名。
那些怪石和金屬碎片,是二牛的隨身物品,被方寶才一并埋藏,以掩蓋罪行。蟲災的出現,或許與埋尸地的異常有關,吸引了害蟲聚集,釀成禍端。
張伯行聽完供詞,怒不可遏,命令將方寶才收監,把案件上奏康熙,康熙得知后震怒不已,下令嚴懲兇手,方寶才被判死刑,家產充公。
而翁老太為子補辦了葬禮,在悲痛中感受到一絲正義的慰藉。
那塊田黃石成就了九龍印的傳奇,卻也見證了人性的貪婪與罪惡。怪鳥的神奇與翁老太的堅韌,成了案件破獲的關鍵,也為這段悲劇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這樁案件雖發生在數百年前,卻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復雜與多面。田黃石的耀眼光芒,映襯著貪婪的陰影;翁老太的母愛與堅持,彰顯了正義的力量。古人云: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
這段傳奇不僅是田黃石的傳世佳話,更是對人性、貪欲與正義的深刻詮釋。它提醒我們,珍寶雖耀眼,卻需以德駕馭,否則只會招致災禍!
參考資料:
1、 佚名 (1820) 《清史稿》 北京: 中華書局。(本書詳細記載了張伯行的清廉事跡及其在福建巡撫期間的上獻珍寶事宜。)
2、 佚名 (1790) 《福建通志》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本書詳細描述了壽山地區的奇人異事及異鳥驅蟲的民間傳說。)
3、 佚名 (1850) 《清代福建地方志》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本書詳細記載了壽山田黃石的稀有性及其與神秘物品的關聯。)
觀點聲明
本文基于歷史資料與地方志記載,力求還原康熙年間福建懷安縣的田黃石命案真相,旨在通過歷史故事傳遞善惡有報的價值觀。文中所有事件均以史料為依據,未添加虛構內容,力求真實可信。文中所有觀點為筆者整理分析,僅為個人觀點,不構成官方意見。解讀因視角不同而異,歡迎大家閱讀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寶貴意見。
圖片來源聲明: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僅用于內容展示與說明,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