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山東兗州泗河村發(fā)生件奇事。
趙老實43歲,家里兩畝地,種麥種玉米,日子緊巴巴。1987年秋,他買了五只小豬仔,搭了個木頭土磚的簡易豬圈。
1988年初春一場大雨,豬圈塌了,壓死三只豬仔,剩兩只瘦得直打晃。
趙老實咬咬牙,打算修個結(jié)實豬圈,泗河邊的沙細(xì),他推著獨輪車去挖。
泗河那會是枯水期,河床露得光光的,挖沙的人不少。鐵鍬一鏟下去,"當(dāng)"地撞著硬東西,趙老實扒開沙,露出塊銹鐵。
喊來鄰居李二,倆人越挖越驚——這玩意兒老大,像根鐵柱子。村里二三十人齊上手,挖了四小時,一把巨劍露了全貌。長近8米,銹得發(fā)黑,劍格上雕著個張牙舞爪的神獸,村里人全圍過來。
有人喊:"這是黃帝的劍吧?"有人說:"準(zhǔn)是鎮(zhèn)河的寶貝!
"趙老實沒糊涂,他知道這不是自家的,趕緊報了村,村上報了鎮(zhèn)派出所。第二天,兗州文物局專家來了,量了劍長7.5米,重3079斤,跟小轎車差不多沉。
劍把上刻著字:"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專家眼睛亮了:"這跟康熙年間治水有關(guān)!"運劍費了老鼻子勁,調(diào)了大卡車,村民用粗繩捆了半天才裝上車。
查《滋陽縣志》才知道,康熙年間泗河總發(fā)大水。
1712年那場最兇,沖垮石虹橋,淹了地,毀了房,村民嚇得直搬家。金一鳳當(dāng)兗州知府,帶人修堤修橋,水勢壓下去了,可謠言沒斷。有人說河里有蛟龍,有人說淹死的人變厲鬼,人心惶惶。
金一鳳自個掏俸祿,找能工巧匠鑄了這把巨劍,劍上刻著睚眥——龍的二兒子,兇得很。1717年春,他在泗河邊搞了場大儀式,敲鑼打鼓把劍沉進河底。
打那以后,泗河沒再鬧過大水,村民慢慢安下心。
專家說,這劍不是打仗用的,3000多斤,誰舉得動?
是分鑄法造的,先鑄劍身、劍格,再拼起來,清代工匠手藝真不簡單。云紋、神獸,都是鎮(zhèn)邪祟的意思,既當(dāng)水位標(biāo),又給百姓吃定心丸。
巨劍運到兗州博物館,成了國家一級文物,起名"天下第一劍"。泗河村熱鬧了,游客一批批來,村口擺起蘆葦席攤,開了小飯館。
趙老實得了獎勵,錢不多,夠修豬圈、買豬仔,養(yǎng)豬生意慢慢順了。孩子能接著上學(xué),家里日子松快了,村里人夸他:"沒私藏,這人心正!"兗州博物館1984年建的,以前沒多少人知道,巨劍一來,游客暴增。
1999年翻新,2002年重開,專門給巨劍設(shè)了展廳,打光燈、說明牌都配上。博物館辦講座、搞展覽,金一鳳的故事越傳越遠(yuǎn),上了報紙、紀(jì)錄片。趙老實現(xiàn)在七十多,住村里小樓,兒女在城里,孫子?;貋砜此?。
他有時去博物館當(dāng)志愿者,跟游客講:"那天鐵鍬撞著鐵,我哪想到挖出這么個寶貝?""這劍是老祖宗留下的,給大家看比啥都強。
"他總這么說。劍在河底躺了300多年,趙老實一鐵鍬,把康熙年間的治水故事翻出來了。
古人治水不光靠修堤,還得安民心——金一鳳懂,趙老實也懂。現(xiàn)在泗河兩岸修了新堤壩,可"天下第一劍"還在博物館,銹跡里藏著老輩人的智慧。
想知道更多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點關(guān)注不迷路。
文中細(xì)節(jié)據(jù)多方資料整理,具體以官方為準(zhǔ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