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何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好像自己這一輩子,都在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走,身不由己。
就好像,你活在一個巨大的劇本里,自己卻不是主角。
這種感覺,我稱之為“割裂感”。
它不像刀子那樣,把東西一分為二,干脆利落。
它更像一臺碎紙機,把你、把你的生活、你的認知,全都切成一條一條的,再也拼不回原來的樣子。
尤其是在我們這些90后、00后身上,這種感覺,強烈得讓人窒息。
你有沒有覺得,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了?快到讓人恐慌。
我小學時,老師讓寫作文《暢想未來》,我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什么新奇玩意兒。
可一轉眼,十幾年過去,當年那些最大膽的幻想,竟然全都變成了爛大街的日常。
我爸媽那輩人,從寫信到傳呼機,再到固定電話用了大半輩子,
而我們,從按鍵手機到萬物互聯,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
二維碼、移動支付、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詞像潮水一樣涌過來,昨天還覺得遙不可及,今天就已經把你淹沒。
這種速度,帶來的是一種深刻的斷層。
你感覺自己一只腳還踩在過去,另一只腳卻已經被甩進了未來,身體被撕扯著,搖搖欲墜。
更讓人擰巴的,是腦子里被灌輸的東西和眼睛里看到的東西,完全是兩個世界。
從小,課本上、廣播里,都在教我們“集體主義”、“無私奉獻”。
清明節,學校還組織我們去給烈士掃墓,緬懷先輩的崇高。
可一轉身,下一節課,老師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將來才能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
我時常感到困惑和愧疚,難道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就是為了讓我們踩著同學的肩膀,去當所謂的“人上人”嗎?
這種矛盾貫穿了我們整個成長過程。
他們教我們要誠實,卻在教育局來查補課的時候,統一口徑讓我們撒謊。
他們嘴上贊美著家鄉的建設,鼓勵我們扎根故土,私下里卻又覺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算有出息。
你身邊的大人,親戚、師長,都顯得那么虛偽。
你鄙視他們,卻又悲哀地發現,自己為了生存,也不得不戴上同樣的面具。
語文試卷上,你歌頌大學生回鄉創業,盡管你心里清楚,那不過是他們通往更高平臺的跳板;
為了拿到分數,為了得到認可,你不斷地切換觀點,說著言不由衷的話,久而久之,你甚至都忘了自己最初到底相信什么。
當你試圖發出一點不同的聲音,哪怕只是小聲嘀咕一句“我覺得這不對勁”,立刻就會被當成異類,被排擠,被攻擊。
于是,你學會了沉默,然后是妥協,最后是麻木。
上了大學,這種主流思想的洪流更加洶涌:考研、考公、進國企、求穩定……好像人生只有這一條路是“正確”的。
可回頭看看,我們被多少“正確”的觀點帶進了溝里?
我們一邊歌頌著大國工匠、鄉村教師,一邊又在心底里瞧不起工人和農民。
這種精神上的分裂,讓我們活得像個笑話。
信息時代,更是把這種割裂感放大了無數倍。
打開手機,抖音上是開著跑車的富二代,
知乎上是人均9585211、年薪百萬的精英。
你恍惚間覺得,有錢和成功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
可一關上手機,看看自己所在的縣城,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塊已經算高收入;
看看自己的母校,全校第一也才勉強夠到名牌大學的邊。
這種巨大的落差,像一把刀,把現實和你割開,也把你和別人割開。
你成了一座孤島,每天被各種信息包圍,卻也因此更加孤獨。
電視上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現實中你卻連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
過年回家,小時候學習不如你的同學,已經結婚生子、有車有房,而你,一無所有。
最折磨人的是,這種擰巴的割裂感還來自于你自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會想起兒時的夢想,再看看眼前的茍且,心有不甘,熱血沸騰,發誓要改變一切。
可第二天,現實的耳光就狠狠地抽在你臉上:繁重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還不完的花唄……你像一只泄了氣的皮球,瞬間覺得,能有個家,有個安穩的收入,就已經耗盡了所有力氣。
你拼命回想,這輩子到底有什么真正快樂的時刻?
好像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時候吃到一包喜歡的零食,某次考試比同桌高了幾分……
那些所謂的快樂,不過是在你還沒直面生存壓力時,一點點廉價的多巴胺罷了。
你和身邊所有人都格格不入。
在學校,你努力學習,成了別人眼中的“學霸”,但也成了孤家寡人。
你厭惡那種內卷的競爭,卻又被父母的期望和社會的洪流推著,身不由己地投入其中。
你渴望真誠的交流,但同學們聊的是你插不上嘴的游戲和八卦;
你渴望被理解,但親戚們用他們那套愚昧的邏輯,對你的人生指指點點,冷嘲熱諷。
你發現,從小到大,你聽到的很多話可能都是假的。
親戚在你考上大學時的恭喜,背后可能是“不就是個破二本”的嘀咕;
同學嘴上叫你“學霸”,心里想的可能是“真是個不會做人的書呆子”。
每個人好像都在跟你玩心眼,用一些“巧妙”的方式讓你痛苦,讓你陷入無盡的精神內耗。
你就這樣被困在別人話語的陷阱里,反復咀嚼,無法解脫。
更可悲的是,你慢慢發現,那些曾經嘲笑你、算計你的人,其實也活得一地雞毛。
他們費盡心機在別人的小失敗里尋找優越感,以此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活脫脫一個阿Q。
你所在的圈子,就像一個低矮的豬圈,或者一個裝滿了螃蟹的籃子。
你就是那只拼命想往上爬的螃蟹,但周圍的螃蟹,有的拽你的腿,有的直接壓在你身上。
如果籃子里只有你一只,或許早就爬出去了。
然而,現在漁夫把這個筐里的所有螃蟹一起放到鍋里清蒸,你感到憤恨和后悔。
你所在的筐就像你從小到大身邊的生存環境、學習環境、親友和同學圈子。
你從小到大學習成長的過程就像往上爬的過程,而你最后面臨的馬上被清蒸的境遇就像即將面臨社會險惡的你……
你發現從小到大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人,同時你所在的圈子一直在內耗,大多數人內心都在算計。
你感到孤獨、矛盾、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之前某些行為和思想的悔恨,這就是割裂感。
割裂感把你分割在一個孤島上,這個孤島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割裂感,甚至空氣里都彌漫著割裂感的氣息,讓你體無完膚。
當這種感覺幾乎要將你吞噬的時候,人是很容易沉下去的。
沉到絕望里,沉到麻木里,沉到“就這樣吧,反正都一樣”的自我放棄里。
因為反抗太累了,而保持清醒,又太痛了。
但也正是在這種被撕扯到極致的痛苦中,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一個問題會像幽靈一樣從心底浮現出來:
難道,就這樣了嗎?
難道我這一生,就是為了在別人的虛偽、社會的洪流和無盡的內耗中,慢慢爛掉嗎?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它像一根針,終于刺破了你麻木的皮膚,讓你感到了尖銳的、真實的疼痛,也恰恰證明了——你還活著。
我們說,我們活在《楚門的世界》里。
可別忘了,楚門最后是怎么做的?
他沒有在那個虛假的世界里認命。當他發現世界的邊界時,他選擇了——開門,走出去。
哪怕門外是未知的風暴和黑暗。
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但毀滅之后呢?是廢墟。
而任何新的、真實的東西,都只能在廢墟之上,由我們親手建立起來。
所以,感受到割裂,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它撕碎了那些無價值的、別人強加給你的假象,恰恰是為了讓你有機會看清,什么是對自己而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真正的勇敢,不是從不迷茫,而是在看清了這世界的荒誕與虛偽之后,依然選擇不閉上自己的眼睛。
真正的成長,是在承認自己或許就是那只被困在籃子里的螃蟹之后,依然用盡全力,伸出自己的蟹鉗,去夠那一片小小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天空。
最終,你會發現,能拯救你的,從來不是外界的認可,也不是主流鋪就的康莊大道,
而是你內心深處,在那片割裂感的廢墟中,那一點不肯熄滅的、微弱卻頑固的火光。
點亮它。
哪怕它只能照亮你腳下的一寸土地,那也是你自己的路。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