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豐沛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天然的優勢在上世紀90年代催生了近60家地方啤酒廠,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它們用地方風味浸潤著本地人的生活。
武漢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行吟閣啤酒,1.5元一瓶的價格,讓它成為夏日里武漢三鎮百姓手中最平常的消暑品。而在荊門,金龍泉啤酒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來廠區拉貨的車隊綿延幾公里,司機們甚至要在車上住兩三天,只為了等上一批剛下線的酒。
天門人提著茶瓶、端著大茶缸在竟陵啤酒廠門口排隊;孝感人至今仍記得天仙啤酒廠飄出的麥芽香氣;宜城的漢江啤酒則以10度的高酒精度成為當地人的心頭好。這些品牌不只是啤酒,它們融入了地域生活,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2000年后行業突變
然而這樣的情景沒能持續太久。2000年后,啤酒行業格局巨變,國際資本與國內巨頭嗅到了中國市場的商機,開始大規模并購整合。華潤雪花在2002年收購了行吟閣啤酒的生產廠,曾經鋪滿武漢排檔的行吟閣漸漸消失。荊門的“啤酒大王”金龍泉在1994年引入外資時或許沒料到,短短數年后,英博集團通過并購金獅集團間接控制了它60%的股權,創始人李大紅被迫離開,品牌也逐漸失去湖北市場的領導地位。
隨州的四季美被青島啤酒收入囊中,宜城的漢江啤酒歸入燕京旗下,天門的竟陵啤酒廠則被華潤雪花重組后拆除。孝感的天仙、武漢的老牌“武漢啤酒”、合資的中德啤酒……這些名字一個個在收購浪潮中黯淡下去,被整合進大品牌的流水線生產體系。
地方啤酒消亡的背后,是本土品牌面對資本碾壓時的力不從心。這些大體量的啤酒業巨頭在盯準一個區域市場后,一般會采取強勢介入的方式,用高成本的營銷和大投入的渠道來占據終端市場,全面擠壓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間。
由于這些巨頭擁有十分強大的資本力量,這樣的擠壓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而本土啤酒企業往往資金實力有限,在惡性競爭環境中,只能敗下陣來,市場份額不斷縮減,企業出現利潤下滑甚至虧損。而大品牌則憑借資本優勢快速收購,再利用渠道和規模效應擠壓剩余市場。湖北本地當陽長坂坡啤酒曾試圖抵抗外來者,它在一個縣就配置七人編制的辦事處,上千名促銷員覆蓋終端,但面對資本驅動的擴張,這種努力終究有限。
當這些地方品牌一一消失后,湖北的啤酒市場變得高度集中。最新的數據顯示,百威、華潤雪花兩大巨頭占據了湖北啤酒市場八成的份額,其中百威英博一家就占了近六成。對于湖北人來說,選擇看似多了,雪花、青島、百威、燕京隨處可見,但實際可喝到的品牌反而變少了,風味也越來越趨同。那些曾經用本地水源、因地制宜釀造的獨特口感,逐漸被標準化、淡爽型的工業拉格取代。
一位老酒友感嘆道:“那些我們曾經習慣的各種獨特口感啤酒,現在都變成了單調的工業拉格淺色啤酒,失去了它們的特色。”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那些消失的地方啤酒代表的平價、親切、接地氣的暢飲體驗,再也回不來了。
回頭看這段湖北啤酒的消亡史,它其實是中國區域經濟融入全球化浪潮的一個縮影。資本帶來了效率與規模,卻也碾碎了地域特色與本土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