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通車的閔浦三橋,曾以“上下錯層”設計成黃浦江亮點。上層走機動車,下層是“空中人非通道”,16部垂直電梯直送過江。五年過去,早高峰電梯口排起長隊,電動自行車從電梯口繞到200米外標識處。
有市民說,等半小時是常事,下雨天更崩潰,人車分離太折騰。記者實地看,南端東側電梯口,金屬護欄圍出的通道里,車擠成串。6輛電動車進電梯要1分多,騎手換電梯再等1分20秒,一趟得3到5分鐘。
隊伍里的人直跺腳:“電梯慢,電梯堵,騎手等得急。”本是“各行其道”的設計,如今卻亂了套。橋面上,電動車貼著護墻騎,和機動車搶道,卡車擦著車邊過,看著都心慌。
有視頻里,右側車道電動車排著隊上橋,機動車根本不敢貼邊開。
為啥放著電梯不用偏要冒險?
市民說,就因為“只有電梯這一種方式”,沒坡道能直接騎上去。設計時想“免爬坡”,結果平路等電梯更耗時間,不如硬著頭皮爬坡上橋。管理部門回應,正考慮增設非機動車越江坡道,給市民多一個選擇。
電梯人車分離是為防自燃,后續打算加智能管控、調運送模式,提運能。但市民問:“坡道啥時候建?
電梯優化要多久?總不能一直干等吧?
”方便設計若成通行瓶頸,再創新的理念也抵不過日常的麻煩。從“首創亮點”到“排隊痛點”,這中間差的,或許是對“使用場景”的再考量。
后續進展如何?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跟進。文中信息來自實地走訪及相關部門反饋,具體以官方通知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