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央視公布的殲-16驅離外機事件的真實寫照——當外國軍機以90度俯沖姿態悍然逼近中國領海線時,解放軍飛行員以中英文雙語警告無效后,直接亮出武器系統鎖定目標,那句“可以開火射擊!”的指令,瞬間震動國際輿論。
戰術升級:從“干擾彈”到“開火授權”的質變
2025年6月27日,央視罕見公開東海防空識別區驅離外機全程影像。畫面中,外機以近乎垂直俯沖姿態挑釁領海線,殲-16飛行員張占方迅速實施壓坡度逼近、桶滾機動搶占尾后位置,最終發射紅外彈逼退目標。此次行動已非單純技術威懾:
法律依據明確:根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且警告無效的暴力行為,可直接使用武器。持刀危害他人生命尚且符合此律,何況軍用航空器蓄意入侵領空?
歷史性突破:對比2022年5月南海攔截澳軍P-8A時僅釋放鋁箔干擾彈,此次“開火授權”標志處置手段的戰略升級。正如美軍官員所言:“中國空軍正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拒止”。
技術后盾:全域感知與精準打擊的“硬實力”
開火警告的背后,是中國空天防御體系十年磨劍的支撐:
預警網絡無盲區:東海艦隊某觀通旅高級工程師方鋒率團隊構建的雷達網,可同時追蹤300批次目標,夜間探測精度達百米級。2014年1月,全軍首支預警機部隊已實現24小時滾動戰備值班,外機抵近動向盡在掌握。
戰機性能碾壓:殲-16配備射程200公里的霹靂-15導彈,配合有源相控陣雷達,實現“先敵發現、先敵鎖定”。2023年起,剛結束訓練的飛行員即投入東海警巡,24歲的宋子昊駕駛殲-16首次戰備任務便成功反制外機雷達掃描,印證裝備操作門檻與戰力轉化效率的雙重提升。
夜戰能力破襲:2025年5月東海夜間演習中,殲-16在無光環境下精準攔截模擬目標,徹底粉碎外機“趁夜滲透”的幻想。
法律與戰略:為何此時釋放“開火信號”?
此次公開開火警告絕非莽撞,而是深思熟慮的戰略博弈:
規則先行,后發制人:2014年中美簽署《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已為意外沖突設置“防火墻”。該規則確立標準化溝通用語(如“alpha”代表潛水作業),成為危機管控基石。而今中國在遵守國際規則基礎上亮明底線,恰是“止戈為武”的智慧。
以戰止戰的威懾邏輯:美軍2024年在東海、南海累計偵察逾700架次,12月單月達68次,頻次創十年新高。資深殲-16飛行員李超曾親歷外機雷達鎖定威脅,其采取超低空隱身+桶滾反制的戰術,正是“不升級但必勝”思想的縮影。如今開火授權將博弈推向“膽小鬼游戲”臨界點,迫使對方承擔誤判風險。
典故新解:春秋時楚莊王提出“止戈為武”,強調武力應為和平服務。今日中國升級反制手段卻慎用火力,恰是此智慧的延續——殲-16飛行員發射干擾彈時如同“引而不發的弓”,威懾力源于箭在弦上的壓迫感。
信號釋放:從東海到國際博弈場的“中國方程式”
“可以開火射擊”六字釋放三重信號:
主權紅線不可越:對比2014年預警機“引導攔截”的防御姿態,如今開火授權將東海防空識別區轉化為實質防線,外機挑釁成本陡增。
實力認證的自信:讓新飛行員直面外機,體現從“精銳應對”到“體系碾壓”的底氣。正如西部戰區殲-16編隊跨區馳援南海,全域機動能力消弭“防線漏洞”。
給世界的選擇題:中國同步推進亞丁灣中美聯合反海盜演練、西太平洋海軍論壇等機制,表明“要合作還是要對抗”的二元選項。若選擇后者,2014年《意外相遇規則》簽署國皆見證:中國有能力讓挑釁者“吞下自己種的苦果”。
回首十年前東海預警機初次升空時,雷達屏幕上跳動的光點還令官兵屏息凝神;而今殲-16飛行員直視外機鏡頭說出“等待他們的是迎頭痛擊”,這從容背后,是雷達屏幕上無盲區的國土、導彈射程內無死角的空域、以及法律框架中無模糊的紅線。
中國不尋求對抗,卻已學會用對抗的語言說話——恰如一位駕馭新型雷達的海軍工程師所言:“未來戰場上,任何電磁空間的破綻都足以改變戰局”。而今中國空軍用實力將破綻悉數縫合,將每一寸領空織入鐵網。警告無效后的開火授權,既是給和平的最后注解,也是給冒險者的最終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