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先和大家預告一則消息:
【暑期招生|親子情緒管理訓練營】
這是一門專為3-12歲孩子和家長設計的心理健康實戰型課程,幫孩子掌握情緒調節力,也幫家長提升陪伴和溝通能力。
▼ 報名入口 ▼
想了解詳細課程內容和領取課程優惠券?可以添加小助理咨詢。▼
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
“努力”這個詞越來越顯得卑微。
之前收到一個小小學員的語音留言,
她說她覺得自己特別不合群,
想在課間做點課外題,
結果同桌湊過來說:
“你真卷,叫你卷卷姐得了”。
聽到小姑娘沮喪的聲音,
我心情也變得不好了。
但這孩子的煩惱不是偶然的。
我還收到過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評價,
是這么說的:
“萌芽老師,我覺得我太笨了,
我只能通過努力,
才能稍微離別人近一點,
如果我還不努力,我早被拋掉了。”
也有孩子和媽媽吵架,
覺得媽媽夸自己努力是很丟臉的事情,
“因為你不能夸我聰明,
你才想到努力這個詞。
努力有什么用啊,
那是笨孩子才做的事情!”
你有沒有留意到
身邊孩子的自我認知狀態的變化?
古語有云,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這個激勵了我們幾千年的哲理,
如今真不靈了……
2
從心理學角度看,
孩子之所以有這些認知 ,
是大環境賦予的 。
心理學有個詞, 叫“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指的是:
當一個人(或外部環境)對某件事情形成預期后,
個體在潛意識中,會逐漸朝著這個預期靠攏,
最終使最初的預期變成現實。
心理學研究觀察到:
當孩子從外部環境中感知到,聰明的人不需要努力,努力在天賦面前一文不值,努力反而是笨的代名詞……
當這些觀念不斷重復的時候,
孩子就會內化這些評價,
漸漸地,連孩子自己都信了。
最終,
孩子就會因為這種持續的內化
失去了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這種自我懷疑演變為
孩子實際生活中的困難,
最終再次驗證了最初的消極預言。
也就是說,
當大環境的輿論導向,
潛意識里強調了努力是低于天賦、
努力是人笨的時候的無奈選擇,
孩子就會把這些話語轉化為標簽。
3
但努力和堅持,對任何人都很重要。
這里從沒有普娃、牛娃之分,
更沒有智商高低之分。
1994年,心理學家Gilovich和Medevc,提出了一個“后悔的時間模型”概念。
他們認為,人的后悔情緒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對做了某事而感到后悔,
一種是對沒做某事而感到后悔。
如何理解?
作為的后悔
指的是個體因為實際做了某種行為,
而導致事件的結果不如預期。
因此希望回到當時的情況,
選擇不要做出該行為,
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
“ 我當時要是沒有說出那么傷人的話就好了 !”
而未作為的后悔
則是指在某些情況,
個體因為沒有把握時機做出某些行為,
導致事情的結果不如預期。
希望能夠回到當時的情況下,
作出該行為,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
“ 我小時候要是多讀點書就好了 !”
在調查中,
他們采用通過電話調查和訪談,
邀請參與者用不同方式來回想自己的后悔經歷,
結果發現:
從短期來看,
做錯一件事情感到后悔的感受
會更強、更痛苦,
但從長期來看,
沒做一件事情的遺憾程度,
無論是數量還是強度,
遠遠高于做錯某件事情。
原因很簡單,
因為如果做錯了一件事情,
大家當下產生的后悔會帶來補救行為,
去彌補當下的后悔情緒,
所以該后悔情緒并不會持續太久。
但如果沒做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實際上沒有發生任何事情 ,
那么就不存在彌補,
甚至可能等醒悟的時候
已經失去了機會
或者可以去“補救”的可能 。
所以大家就會陷入另一種情緒,
那就是
“如果當初去做了某事,
會不會現在結果就不一樣了。”
但生活無法重來,人生無法二次。
短期來看,
不做什么事情帶來的后悔情緒
可能沒那么強, 但從長期來看,
這種負面情緒
才會更為深刻地縈繞在心間,
最終綿延不絕,
成為身上斬不斷、理還亂的壓力。
而努力的行為,
實際上回報的是長期效益。
一個能夠在課間 都抽時間來學習的孩子,
她并不是內卷,
她是在 用行動來回應自己對更高目標的心聲 。
一個持續在努力不掉隊的孩子,
她也不應該是因為自卑,
她只是在持續提升自己,
讓自己變得更好。
人生的每次努力都會留有痕跡。
努力不僅僅是去做一件事情,
更是持續去做一件事情的堅持,
哪怕只有一小步,
也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更是接近目標的開端。
4
也正因為如此,
我們大人更要警惕孩子的 “低效努力”困境。
有些孩子努力了,
卻好像還是在原地踏步,
看不到進步的希望,
對自己自然 也更沒信心。
孩子為什么會陷入低效努力的困境呢?
我們先來看看——
讓一個孩子有持續進步的效果,
到底有哪些
關鍵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看——
一個是戰術上的行動,
另一個是戰略上的行動。
一個孩子的努力要能有效,
必須得同時在戰術和戰略上具備有效性,
才能保證這個效果的持續有效性。
任何一個地方脫節了,
都會影響到孩子努力的效果。
那怎么破這個局面?
我說下我陪孩子經歷過的困境,
這個困境我們耗時一年半,
差點兒,孩子就因此停止了鋼琴的學習。
Joshua在學鋼琴的第二年,
就遇到過一次“低效努力”的低谷。
那時候他才二年級,
第一年學得特別認真,
每天都練琴,時間很穩定。
我們本以為進入第二年他會越來越順,
沒想到突然有一天,
他卻開始頻繁抗拒上課,
有一陣甚至直接說不想學了。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正常的倦怠期,
就不斷鼓勵他。
可沒想到……
鼓勵不僅對他沒有幫助,
反而讓他越來越煩躁和抗拒。
直到有一天,
我決定不再“鼓勵他”,
而是和他好好聊了一次天。
那天,他終于把心里的話說了出來:
“媽媽,我覺得我彈得真的很難聽。”
我問:“怎么個難聽法?”
他說:
“我每天都練那么久,
可彈出來的聲音還是不好聽,
和原聲帶比起來,差太遠了。
我是不是怎么練也就只能這樣?”
這一句,聽得我心里一緊。
他說:
“我也問過老師,老師說堅持就好,
我也一直信的。
可我已經堅持那么久了,
為什么還是那么糟?”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他不是想放棄,
而是他真的真的努力過,
但持續看不到進步的希望。
我當時很認真很認真地告訴他:
“你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
很抱歉媽媽也不知道答案,但我們可以一起去找答案!”
從那天開始,我開始主動出擊了。
我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
去請教不同的老師,
有的是線上加微信咨詢,
有的是帶他去線下試聽。
每次我都把孩子的問題主動提出來,
看老師是怎么回復。
大多數的回答都很模糊,
比如“手指力度不夠,要多練”“孩子現在不懂,以后就懂了”“還是要堅持”。
我們照做了,練得更久、嘗試調整,
可孩子的內心困惑并沒有被真正解答。
那段時間我們有點“擰巴地堅持著”,
但我始終沒有放棄尋找。
終于,有一天,
我們遇到了現在的鋼琴老師。
她聽完孩子的問題后,
沒有跟我們說“堅持”,
而是給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
“彈琴其實就像敲東西,力度、角度、情感,每一種變化都會帶來不同的聲音回饋。
你的身體是樂器的一部分,你越能調動它,聲音就越有層次。”
她帶著孩子做了一點點微調,
比如身體的擺動、手指的角度,
彈出來的音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孩子自己都驚住了。
明明還是他那雙手,
彈的卻是第一次聽起來“好聽”的自己。
從那以后,他就跟著現在的老師學琴,
但練的不再是死記硬背的音符,而是開始帶著探索和感知去彈。
他想知道,怎么樣做,聲音才會更豐富、更有層次。
他找回了學習的興趣,
也找回了努力的成就感。
通過二年級的這次事情我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道理。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不是“不堅持”,
而是在持續努力之后,始終沒看到反饋時,
他/她感到懷疑、無力,
甚至開始自我否定,
最后才選擇了擺爛和棄療。
他們最需要的,
不是一句“你再試試”,
而是可以探索“為什么”,和找到那個“為什么”的大人。
努力不低效了,進步就更明顯了。
(這是后來的鋼琴曲子)
5
《肖申克的救贖》里有個臺詞是:
“真正讓我們不自由的,
并不是監獄的圍墻,
而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和習慣。”
我知道現在大環境的輿論導向,
經常把努力貶的一文不值,
但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掉坑里。
我們需要 沉下心來,
仔細想想,
孩子是否有 陷入低效努力的困境 ,
然后主動出擊,
和每個陷入低效努力困境的孩子,
一起想辦法。
回應孩子的每個問題,
陪他們在問題區里想想辦法,
用行動打破未知的恐懼,
去尋找破局之道,
讓孩子也能相信成人給的建議是對自己真的有幫助的,
優化經驗,優化過程,建立起自己的戰術、戰略能力。
這才是自我預言的良性循環。
每一個孩子的努力,
都是在給自己的夢想花園澆花,
對應的是自己在向目標前進的行動和決心。
能持續感覺到自己有真實在進步,
便是努力最大的意義。
“What beat me?”
“Nothing.”
互勉,萌芽。
【暑期招生|親子情緒管理訓練營】
這是一門專為3-12歲孩子和家長設計的心理健康實戰型課程,幫孩子掌握情緒調節力,也幫家長提升陪伴和溝通能力。
▼ 報名入口 ▼
想了解詳細課程內容和領取課程優惠券?可以添加小助理咨詢。▼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