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去興趣班上課時,跟一位寶媽聊天,過程中她不經意間抱怨說:
“我家孩子其實挺努力的,作業認真,課外題刷了厚厚一摞,可每次考試成績出來,還不如隔壁家那個天天在外面瘋玩的孩子!”
“我是又著急又納悶,都這么用功了,怎么就是考不過人家天天玩的人?”
這位媽媽的問題,其實反映出了當今許多家長的擔憂和焦慮。
我們懷疑自己教育方法有問題,擔心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害怕自己沒辦法給予足夠的支持……
于是,就像是上了發條一樣,拼命督促孩子努力,一門心思讓孩子趕超那個看起來學得毫不費力的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雞娃”。
你看到的,不過是別人生活的冰山一角
我家孩子班上就有這么一個娃,平時特別愛玩,也很活躍,表面上看似不怎么用功的樣子。
一次公開課上,我算是見識了他上課的模樣:目光專注,思維活躍,能跟隨老師的講解飛速運轉,并積極響應。
這孩子的家長也曾分享過,他們家娃放學回家,只用很少時間就能完成作業。
而他并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只顧著玩,晚上常常一個人窩在沙發上看書,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
再看看咱自家娃:我們只知他在書桌前花了多少時間,寫了多少頁題,卻很少留意他心里在想什么。
也許,他只是機械地完成作業,或者邊寫邊擔心寫不完被罵、考不好被批評……
焦慮的情緒,讓他沒辦法全身心投入學習。所以你眼中的努力,可能只是低效的重復而已!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智力理論”,它告訴我們,情緒對學習和認知有著重要影響。
當孩子處于焦慮、緊張狀態時,大腦會自動切換到“生存模式”,就像電腦開啟節能模式一樣,學習效率會大打折扣。
而那些看起來輕松自在的孩子,他們沒有這些心理負擔,學習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場探險,能全身心地投入,效率自然更高。
對抗式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如今很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對抗式教育”的怪圈!
我們不再關心孩子是否對學習感興趣,也不管他在學習中是什么體驗,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能不能超過別人上。
孩子好不容易考了個自己滿意的成績,你不先表揚他的努力,而是皺著眉頭問:“怎么考這么點兒?人家那XX又比你多幾分。”
我有個同事,她家孩子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每次拿起畫筆,就像變了一個人,專注又快樂。
可同事覺得畫畫耽誤學習,不能帶來好成績,于是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孩子一開始還會反抗,可慢慢地,就仿佛成了“提線木偶”,愈發沉默寡言,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
——這就是對抗式教育,它像一把鈍刀,會一點點消耗孩子內心的能量,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研究發現,孩子長時間處于壓力和焦慮狀態,大腦中杏仁核會變得異常活躍,并向身體發出“危險信號”,讓身體進入“戰斗或逃跑”模式。
此時,大腦會優先處理與生存的信息,而學習、思考等高級認知功能就會被抑制。
所以,對抗式教育,看似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是阻礙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接納與引導,是孩子成長的陽光和雨露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生長節奏和方式。你越是想通過外力的對抗去改變他,就越容易使他受傷!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家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但對天文特別感興趣。
只是這位媽媽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逼著孩子把更多時間花在學習課本知識上,而是鼓勵孩子去探索天文世界。
她給孩子買了天文望遠鏡,帶孩子去天文館參觀,還支持孩子參加天文興趣小組。
在媽媽的引導下,孩子不僅在天文學方面有了很多收獲,還漸漸把對天文的熱愛,轉化成學習動力,其它學科的成績也慢慢提高了。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放下那些外在的比較和對抗,把目光從別人家孩子身上收回來,關注自己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就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p>
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時,他們就會更有自信,更有動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莞媽說
家長朋友們,當你再次因為孩子沒考好而焦慮時,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3個問題:
- 我真的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了嗎?
- 我的焦慮,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給他增加負擔?
- 我于孩子的教育,是對抗式的,還是引導式的?
教育不是一場你追我趕的競賽,讓我們一起放下焦慮,放下比較,用陪伴和接納,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天空。
最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用成績來衡量的,而是看孩子是否能成為一個快樂和充實的人,你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