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自己哪個年齡?”
張春在主持陳魯豫的最新譯作《年齡是一種感覺》的新書發布會上,向她這樣問道。
魯豫很坦率地回應到,是47歲,因為在那之前的狀態是相對懵懂、糊涂的,人是被推著向前走的;那之后自己變得更明確、更清晰,而且內心也多了幾分篤定。她喜歡這種感覺。
在這樣一場關于年齡焦慮與“年齡自由”的深度對談中,資深媒體人、主持人陳魯豫與心理咨詢師、作家張春,和眾多讀者一起暢談了對年齡、對歲月、對成長的感悟。
| 6月29日,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天地店。本書譯者,資深媒體人、主持人陳魯豫與心理咨詢師、作家張春在活動現場。
兩位嘉賓圍繞新書內容,談及父母與子女之間“來不及”的深情與遺憾、朋友間關于生死的坦率對話,以及“年齡是一種感覺”這一命題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階段中真實展開——
活動開場,魯豫分享了自己與這本書結緣的過程,坦言作為翻譯新人,自己曾經也是“被選擇”的角色。對于翻譯《年齡是一種感覺》的決定,魯豫真誠地表示不管是當時、現在抑或未來,自己依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這本書確實給了她太多的情感共鳴。
魯豫說道,自己在翻譯中多次流淚。書中父親在給孩子發消息的過程中,漸漸不再附上自己喜歡的金曲,也不再要求孩子回復的故事,尤為觸動她:
你還想知道,他怎么突然就不在郵件里給你轉發歌曲了
你擔心,他會不會有點埋怨你
但也有可能,他給了你自由,讓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不必反哺
甚至,他的郵件你都不必回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一定是遺憾的,一定是來不及的。不管想過多少次要對爸媽更好,但你回過頭去看,依然有些時刻會讓你特別崩潰,就像有很多的事情想做,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類似的觸動,還來自書中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片段。如在主人公與父親、母親、哥哥在家慶祝自己25歲生日的時刻:
這個生日你會和父母、哥哥一起在家過,就是你小時候住的那個家
此時你根本想不到,這樣的時刻以后也不會再有了
輕輕一句“以后再也不會有了”,也讓魯豫十分觸動:
“我當時第一次翻到那個地方,瞬間被扎到。你明白生活當中有許多尋常時刻,其實以后不會再來。”
兩位嘉賓聊到,在情感共鳴之余,《年齡是一種感覺》也帶來了深刻的治愈。
張春特別提到一位讀者的短評讓她印象深刻:“如果能這樣度過一生,這一生也沒什么可怕的。”
作為心理咨詢師,張春覺得本書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治愈感,是因為它以一種敘事療法的方式將個人的經歷變成故事講述了出來:“只要把它作為一個故事講出來,把它從混亂的千頭萬緒的生活里面抽出來,它就會治愈。哪怕你什么都沒做,哪怕只是把它作為一個故事講出來,它就有用。”
她提到,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一天下來什么事也沒干,會感覺到失落與無意義,然而,“今天跟昨天有區別,昨天跟前天有區別……你如何度過這一天又一天的時間?它是重要的,這件事情本來就有意義。”
張春留意到,書中有些句子如詠嘆調般多次重復出現——
你下決心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多運動
也的確堅持了一陣子
魯豫也很贊同這種細節與重復的力量,“我始終認為重復有必要,你把每天好像是一成不變的日子,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用具體到多少塊錢的數字把它記錄下來,不斷的重復之后,就會產生某種莫名的力量……這本書之所以讓大家都能夠有很深的共情,這恰恰是因為主人公其實是在生活當中沒有經歷太多驚心動魄的一個人。”
循環往復又有細碎差別的日常,或許就是生命的溫度與意義所在。
魯豫分享了自己大學時期一個孤獨午后的回憶:一個酷暑日的午睡時分,北京家中只有她一人,知了聲在窗外喧囂,她感覺被世界遺忘,很委屈,很難過,感覺一切都很無趣。
“那一刻我什么也沒做,但那一刻我就明白了這種被落在喧囂之外的時刻,可能會是人生很多時候的一個常態。這其實是很文學一刻,它沒有任何的意義,但它又意義巨大,又變成了一個可以反復詠嘆回溯的場景。”
活動中,“年齡”成為多次被提及的關鍵詞。這場對談沒有回避年齡的增長與衰老帶來的現實困境,而是直面這一話題,探討了全新的看待時間與自我關系的方式。
魯豫直言,雖然剛過55歲生日,但她對這個數字幾乎沒有感知,“可能從第三方的視角去看,你會覺得55歲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我覺得這個數字跟我沒有關系,我很少去想我現在幾歲了。”
她坦率回應了張春關于“最喜歡的年齡”的提問,認為自己47歲之前的狀態“是相對懵懂的,而且是糊涂的,更像是被一種力量推著往前走。”
而真正的轉變發生在47歲之后,“變得更明確、更清晰,而且內心也更篤定,那種感覺是我非常喜歡的。”
張春則提出了一個深刻的感知:“時間并不是一年一年地過,而是跳躍式地被某些關鍵節點所定義。”她用自己的體驗來說明這種感受:“我對我的21、22都沒有印象,我覺得自己是一下就到23,然后35,然后就43。”在她看來,人對于年齡的感知往往是非線性的。“我們會有一瞬間過完這一生。”
對于現場讀者提出的“如何面對衰老與容貌變化”的提問,魯豫真誠回應:
“變老不是愉快的事,能夠擁有55歲的閱歷與30歲的狀態當然是最完美的,但人生不是這樣的。”
“我可能呈現出跟我們想象當中的 55 歲的女性不一樣的外在。比如說你的身材,你的感覺,你所謂的那種年齡,少女感或少年感。但我告訴我自己不要迷戀這個感覺,因為這個感覺一定會失去的。”
“一個人,一個女性,她的先進應該取決于此刻做著這個事情,是你覺得很酷的,是你根本想象不到一個人在55 歲、65 歲還能夠在做的事情,這個是我應該迷戀,要抓住、要努力的。”
“人生有遠遠比保持年輕更值得你追求,更值得我們覺得被激賞的那種東西。”
作為魯豫的好友,張春知道魯豫一直很認同翻譯這個職業,但依然想問她——“為什么現在開始做翻譯?”
魯豫的回答引起現場熱烈反響。她說直到近幾年,自己才真正開始“直面我的才華,直面我的能力”:
“如果到我這個階段依然不能正視這一切的話,那么更年輕的人們還有什么樣的希望跟可能性?”
在對話中,張春形容這種轉變為“停止隱藏自己的力量”,并打趣地將魯豫比作《冰雪奇緣》里的艾莎。魯豫點頭認同:“以前我始終認為自己是過年回家坐小孩桌的人,這種感覺很可貴,它讓你不把一切當做理所當然。但這些年我開始意識到我具備這個能力與可能性,所以我會更有意識地承擔起這一切。”
有人因她的采訪堅定職業方向,有人因為她的一句話在情緒低谷中找到出口。正是這些來自真實世界的反饋,讓她更加確認,她的表達是有力量的,而她的人生軌跡,也許正在為別人提供一種“未來的可能”。
《年齡是一種感覺》中,主人公曾多次思考過自己人生的意義:
你糾結于自己一生的努力是否毫無意義
于是你問了你哥哥,也問了上帝
他們給你的答案都不盡如人意
你心想,反正能做的你都做了
張春感慨自己就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常常也會自問“一生的努力是否毫無意義”,但當有人,尤其是有一位女性,比如魯豫,給出了一種令人振奮的答案,就會讓人受到鼓舞。
活動尾聲,在全場“年齡是一種感覺”的喊話中,兩位嘉賓與讀者合影留念。無數跨年齡段的讀者在這場新書發布會實現了感受的共鳴,也讓“年齡”不再只代表時鐘的刻度,更成為一個柔軟、開放的人生命題。
本次活動由新經典文化、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天地、潤藝文化四方聯合主辦。
《年齡是一種感覺》是加拿大作者海莉·麥克吉的作品。
全文以第二人稱“你”作為視角,講述了一位女性自25歲生日起,直到死去一生的經歷。故事用現代詩般的語言,串聯起“你”生命中的12個小故事,走過青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期,涵蓋了友情、親情、事業、個人成長、愛情等多個主題。伴隨著一個個故事,讀者將有機會去探索“你”,也是自己有可能經歷的一生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