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佐
賀雪峰教授的新著《認識中國:鄉村的前途與中國現代化》近日由三聯書店出版了。在書的自序中,賀雪峰寫道:“本書是對自己過去30年研究的一個小結,這個小結既包括對30年農村研究的小結,又包括從農村角度認識中國的小結,還包括30年研究中形成的關于社會科學認識中國方法的小結。”這樣一本凝聚了作者30年研究心得的著作顯然是值得認真學習的。筆者從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三個方面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
社會科學研究需有具體的研究對象。正如《認識中國》的書名所展示的,該書所要提供的就是對中國的認識。“中國”是一個客觀存在,但研究者心中的“中國”有可能是想象的、抽象的,也有可能是真實的、具體的。因此,“中國是什么”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對此,賀雪峰認為,認識中國的關鍵就是認識中國的國情。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就是,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14億人口和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社會主義大國,正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因為對這個基本國情缺乏充分認識,當前中國學術界的最大問題便是研究脫離實踐,既不能認識實踐,更不能改造實踐。在書中,賀雪峰舉例說,“三農”研究中,盲目跟風、似是而非、自娛自樂、繁瑣空泛,很多所謂的研究沒有抓住中國“三農”問題的關鍵,更不用說指導“三農”實踐,就是找到“三農”問題在哪里的也不多。甚至可以說,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學界都缺乏理解,甚至連實踐本身是什么都沒有搞清楚,遑論深刻認識實踐,為實踐提出建設性的理論指導了。
中國學界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雖然很復雜,但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研究者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沒有真正深入到中國現代化實踐的田野中,沒有直面活生生的經驗,沒有持續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汲取理論營養。離開了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離開了對中國社會本身的深刻了解,研究者就不可能提出正確的問題,也無法做出有價值的研究。因此,呼嘯著奔向田野,用心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研究者對中國的認識就可能全面和深刻。
二
“中國”是一個客觀存在,但對“中國是什么”的認識一定會融入研究者所持有的“參與性”立場。換言之,任何一個試圖回答“中國是什么”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立場和價值追求。對客觀現象的深刻認識,從來不是顯而易見、不言自明的,它總是受制于人們的認識。人的認識活動是一項能動性活動,它是認識者立場、價值、能力、素養的綜合體現。在此過程中,立場和價值是動力機制,只有對客觀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責任感,認識者才能全身心投入,堅持不懈,孜孜以求。
中國立場和價值是該書的鮮明特色,它融入在書的字里行間中,鮮明如書的封面上那句“農民有出路,現代化才有前途”。價值論的核心是研究者秉持中國立場,厚植中國情懷,其目標是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賀雪峰指出,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問題意識必須來自中國實踐。現代化是一個世界命題,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一般現代化的特征,更有其自身的時代特點和發展邏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展開的,無論是現代化戰略目標,還是現代化發展規劃,都是立足中國國情的,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必須要回答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同時,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必須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發展出超越具體研究的帶有一定抽象性和一般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這種社會科學既具備解釋中國實踐的能力,又可為全世界提供理論智慧。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還需以服務于偉大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面向。正如賀雪峰所言,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對學界的強烈要求,也是中國學界理應承擔的光榮使命。
三
理論的本質是對復雜現象的簡化。要真正把握理論,需要以正確的方法論為指導。方法論是該書最大的亮點,不僅辟有專篇講方法,書中的每一個具體觀點又何嘗不是方法論運用的范例!
認識中國方法論的關鍵之一是飽和經驗法,其要解決的問題是經驗從哪兒來,經驗是否可靠、是否充分。經驗必須來自田野。結合基層治理30年的心得,賀雪峰認為最好的田野是村莊。因為村莊是熟人社會,在村莊場域中,很容易形成信息的交叉驗證,從而容易形成對村莊整體經驗的把握。可靠且充分的經驗源于研究者親自到田野中進行經驗觀察。只有在田野現場,經驗才是最完整和最開放的,研究者才可能發現經驗的本質和規律。研究者只有不斷深入經驗中,浸泡在經驗中,對經驗共情,與經驗共鳴,才能形成厚重經驗,形成經驗質感,從而提出創新性觀點,深化對經驗與實踐的認識。
認識中國方法論的關鍵之二是社會科學研究大循環。大循環是相對小循環而言的。賀雪峰指出,小循環就是理論—經驗—理論的循環。在此循環中,理論實際上是指從既有的西方理論中提問題,然后用經驗進行驗證,以證實或證偽相關研究。這樣的小循環本質上是對話性研究,其問題意識、研究目標都不是中國,只是用了中國經驗而已。這種研究所提出的理論于中國而言,不僅沒有讓事實更加透徹澄明,反而遮蔽了事實,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了。建設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必須抵制這種精致卻平庸的社會科學研究小循環,倡導社會科學研究大循環。對此,賀雪峰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科學應當是以大循環為主流的時代,是社會科學扎根中國經驗、呼嘯走向田野、野蠻成長的時代。只有經過一個野蠻成長階段,允許各種理論競爭,才可以在理論競爭中形成具有深刻性的理論體系。這樣的理論體系既可以解釋經驗、認識實踐,也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改造實踐。
認識中國方法論的關鍵之三是以區域為方法。中國是一個大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要正確認識中國就要認識中國的區域差異。以區域為方法,就是研究者反復進入到中國不同區域,體驗不同的經驗,感受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甚至不同地理空間的沖擊,從而對所有經驗進行反思,形成認識中國的“總體經驗”。賀雪峰指出,將區域作為方法,一是通過區域比較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對復雜中國經驗的整體把握能力,抓住問題的要害,做出一流的研究;二是通過區域比較來認識中國,避免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時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總之,將區域作為方法,研究者就可以形成經驗質感,并具備超越區域經驗的還原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