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腳步踏上香格里拉的土地,仰望那座金頂在高原陽光下熠熠生輝的12層藏式建筑,時光仿佛在此凝結(jié)。香巴拉時輪壇城——這座由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親賜圣名并開光加持的圣殿,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把打開藏傳佛教千年智慧的鑰匙。2015年5月28日,班禪大師的指尖輕觸壇城的瞬間,21米高的時輪金剛佛像便被注入了不朽的靈魂,從此凝視著每一個踏入此地的靈魂。
沿著殿堂行走,目光所及盡是絢麗的色彩。2015年6月21日,1699幅唐卡在此同時展開,如一道橫跨時空的彩虹,創(chuàng)下單次展出唐卡數(shù)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些并非普通的畫作:它們中的每一幅,都是修行唐卡的化身。
與工藝唐卡不同,工藝唐卡誕生于喧囂的市井。畫師們或叼著煙卷,或談笑風生,手中的化學顏料在亞麻布上迅速鋪陳。無需沐浴焚香,不必遵循《造像量度經(jīng)》的嚴苛儀軌,更無高僧大德的開光加持。短短數(shù)日便能完成的畫作,雖價廉易得,卻如同失去靈魂的軀殼——化學顏料終將在時光中褪色,機械印刷的線條缺乏生命的顫動。它們懸掛于商場廳堂,作為裝飾固然悅目,卻永遠無法成為連接神性與人間的橋梁。當游客在街頭被低廉價格吸引時,真正的修行者明白:沒有經(jīng)文浸潤的筆觸,不過是色彩的堆砌。
而香巴拉時輪壇城中供奉的修行唐卡,則是一場以生命為尺度的修行。高僧活佛在提筆前需沐浴齋戒三月,在文殊菩薩的智慧加持下開啟靈性。亞麻畫布在名貴藏藥中浸潤,防蟲防蛀;礦物顏料在歲月中研磨,融匯日月精華。每一筆勾勒都伴隨著經(jīng)文誦念,每一抹色彩都遵循《造像度量經(jīng)》的神圣比例。主佛端坐中央,菩薩與護法次第環(huán)繞,高僧將畢生佛學修為注入筆端。這樣的唐卡完成后,還需供奉于寺廟佛前,經(jīng)年累月接受香火供養(yǎng)與僧眾朝拜,方成就其消除業(yè)障、積累福報的靈性力量。一幅中等尺幅的修行唐卡需耗費畫師三到五年光陰,大型唐卡甚至需要十年以上,有的高僧一生僅能完成一兩幅。
香巴拉時輪壇城作為藏文化圣地,將這種精神價值升華至極致。這里不僅是收藏兩幅吉尼斯紀錄唐卡的場所,更是一個活態(tài)的文化道場。當游客仰望八樓那直徑14.23米、使用15公斤純金打造的立體壇城,或凝視《香巴拉王朝》系列唐卡中歷代國王的法相時,實際上正置身于一個巨大的曼荼羅中心。每一幅修行唐卡都是通往香巴拉凈土的微縮之門,承載著藏民族對和諧世界的終極理想。這些作品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收藏價值不言而喻——明代永樂唐卡拍出2875萬元天價的市場數(shù)據(jù)便是明證。但真正的價值遠在金錢之外:它們是家族傳承的守護者,代代相承的不僅是藝術(shù)瑰寶,更是慈悲與智慧的永恒祝福。
當您駐足香巴拉時輪壇城,面對這些由信仰淬煉的唐卡時,請銘記:工藝唐卡裝飾墻面,修行唐卡照亮心靈。香格里拉的子民將“心中的日月”融入每一筆金線,而壇城的唐卡正是這永恒之光的具象化身。在這里,藝術(shù)與信仰交融,時間與永恒對話——當您凝望唐卡中佛像的雙眼,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會發(fā)現(xiàn)佛正慈悲凝視著您。這不是視覺的錯覺,而是千年修行喚醒的心靈共鳴:在香巴拉凈土,每一幅真正的修行唐卡,都是照見本心的鏡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