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初十
東方無垢妙喜世界
金粟如來圣誕
金粟如來的名號,很多人未曾聽說過。但若說起《維摩詰經》,你一定不會陌生。維摩詰是佛世之時著名的在家居士,本地不可思議,過去久遠劫前早已成佛,號金粟如來。
維摩詰,梵文Vimaiakirti,意譯為凈名、無垢塵,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凈名玄論卷二》云:“復有人釋云:‘凈名、文殊皆往古如來,現為菩薩。如首楞嚴云:文殊為龍種尊佛;發跡經云:凈名即金粟如來。’”
《維摩詰相》(宋·李公麟·絹本)
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維摩詰大士是佛陀時代毗舍離城的長者。他家有妻兒,享盡世間富貴,卻持身嚴謹、樂善好施、具清凈戒,并精進修行,善說佛法,深得世尊的敬重。
他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他曾于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法門,并通過虔誠修行,無所住著,終得成就圣果。
《維摩說法圖軸》(明·唐寅)
大士身為白衣而具沙門的威儀功德,他游戲神通,具足方便,穿梭于各個階層、各種場合化導眾生,甚至出入聲色場所,在酒肆、市衢、淫舍說法度眾,令其建立正念正知,以智慧卓越、辯才無礙的神通,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
大士的一雙兒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
佛陀曾至毗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于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游戲的招親活動,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眾多菩薩、聲聞討論佛法妙義,并蒙佛授記。
普現色身菩薩曾問過維摩詰大士:“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大士回答:“我母為智慧,我父度眾生,我妻是從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就連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也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問答,值得我們去深入探尋。所以《維摩詰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維摩大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文殊問疾 大士除疑
維摩詰大士智慧通達,辯才無礙,被贊嘆為“唯除如來,未有聲聞及余菩薩而能制此大士慧辯”,善于因材、因機施教,利用各種機會隨時隨地敷演佛法。
《大唐西域記》載:“吠舍離國(中印度境內),伽藍東北三里有窣堵波,是毗摩羅詰故宅基趾,多有靈異。去此不遠有一神舍,其狀壘磚,傳云積石,即無垢稱長者現疾說法之處。”
這里的“現疾說法之處”是指佛在世時,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稱病在家,佛陀特地派了“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和眾大弟子前去探病。大士與文殊菩薩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互顯大乘“不二法門”之玄機,妙語連珠,默如驚雷,使同去探訪的菩薩、聲聞大為震撼,深受法益。《維摩詰經》,就主要記載了這一過程。
《維摩詰經》旨在宣揚大乘般若空觀,其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方便法門。其中提出的“不二法門”見地,消解一切矛盾,泯滅一切對立,主要表現在心凈佛土凈、在欲而行禪、處塵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
僧肇大師云:“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用,語宗極則以不二法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
本經由三國吳支謙譯出后,即在我國盛行,成為佛弟子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維摩詰經》經典經句:
“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
大圣五臺山古文殊寺法堂壁畫
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經變》是敦煌繪畫中常見的題材之一,是莫高窟中較重要的經變圖,保存下來的有30多壁,都是根據《維摩詰經》而畫。
莫高窟第103窟-東壁-《維摩詰經變圖》
莫高窟第103窟-東壁南側-《維摩詰經變圖》局部
唐代的《維摩詰經變》壁畫,多以《問疾》為表現中心,圍繞“問疾”而概括其他諸品的相關內容,使畫面人物眾多、情節豐富,構圖飽滿。其中最生動傳神、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就是盛唐時期的第103窟《維摩詰經變》壁畫。
這幅畫以線描為主,局部賦色。畫中的維摩詰舒散自如,安詳自信,呈現一種侃侃而談、從容不迫的情態,形象表現得相當含蓄,又顯出一種奔放之氣。
道宣律師《維摩詰贊》云:
維摩體神性,陵化昭機庭。
無可無不可,流浪入形名。
民動則我疾,人恬我氣平。
恬動豈形影,形影應機情。
玄韻乘十哲,頡頏傲四英。
忘期遇濡首,亹亹贊死生。
“東土維摩”龐大士
據《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記載,六祖大師圓寂前一個月,曾對座下徒眾說:“我圓寂后七十年,有二位菩薩從東方來,一是出家菩薩,一是在家菩薩,同時興化。”六祖所說的出家菩薩,即是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而在家菩薩,就是指素有“東土維摩”之稱的龐蘊大士。
龐蘊,字道玄,湖南衡陽人,唐代著名的在家禪師。悟境甚高,世稱“龐居士”、“龐翁”、“襄陽龐大士”,被譽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后“白衣居士第一人”。
大士少悟塵勞,志求出世。初參石頭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石頭忙用手捂住他的口,龐蘊豁然省悟。后來,又以此問題參禮馬祖道一禪師,馬祖答:“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我就給你說。”龐蘊當下領悟,悟明心地,徹明真空之理。
龐居士一家四口,龐公、龐婆,還有一雙兒女,皆是徹悟大道的人。
龐蘊將遷化之際,要女兒靈照到門外看時日早晚,靈照返回屋內答:“已經日正當中,而且還是日蝕呢!”龐蘊才踏出門外觀看日蝕景象,靈照即已登上其父座椅,合掌坐化。
丹霞訪龐居士(龐蘊)圖(宋·李公麟)
待龐蘊入室后,知道上了女兒的當,便笑道:“我女機鋒快捷。”于是緩七天入寂。襄州州牧于公前來探病,龐翁告訴他:“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罷,頭枕于公膝上化去。
龐婆得知龐蘊與靈照都已遷化,嘆息道:“這癡女和無知老漢竟然不告而別,何其忍心啊!”忙將這消息告訴兒子。在田間耕作的兒子聽了,拄著鋤頭,立化而去。
龐婆說:“這孩子,太快了。”不久,遍訪鄉鄰,告別歸隱,自此之后,不知所終。有偈曰:“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龐居士一家入滅的故事在佛教界廣為傳頌。坐脫立化、生死自在,在歷代佛教高僧記載中較為多見,但龐蘊一家,以居士身份,如此灑脫謝世,恐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堪為千古佳話。
印光大師曾說:“世間眷屬各有因緣,菩薩乘愿,眾生隨業,善惡各以類聚,種性了無或爽,孝經所謂欲知其父視其子,易傳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也。以故西天維摩詰,此土傅大士、龐居士,全家皆悉徹悟自性,親證無生,去來自在,得大解脫也。”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佛教慧日,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