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高校學生疑被校外人士打,引發關注。7月2日凌晨,該校保衛處賬號發布聲明稱,關于該校學生6月30日晚在南區體育場訓練期間與校外人員發生沖突事件,學校高度重視,已成立工作專班,與公安部門協同聯動,積極配合依法調查處置。學校堅決保護學生人身安全,堅決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同時,將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強化校外來訪人員校園文明行為管理和引導,切實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安全穩定。
就此次沖突看,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據九派新聞報道,有自稱是當事人的網友在校內論壇講述了事件經過,起因是該學生在校內跑步訓練時,被足球砸中頭部,當時火氣比較大,起先并不知道是誰踢的,還罵了幾句。后來發現踢球者為校外兩名小孩,該學生與踢球小孩的家長發生言語沖突,后因身體不適倒地,小孩家長持續腳踹學生。之后,該學生被送往醫院治療。
由于此事發生在校園內,有人質疑,開放校園讓外來人員進校,構成對在校學生人身安全的威脅,這是開放校園帶來的問題。也有人擔心,出于安全擔憂,會不會導致學校的大門又被關上。要想避免出現這一走向,需要依法處理沖突事件,不要把個案上升到質疑整個校園開放政策的地步。
近年來,社會輿論一直呼吁高校開放校園,讓社區居民共享學校資源。從此事看,校外人員可以帶孩子進校園,孩子可在學校足球場踢球,校園的開放程度較高。如果沒有發生這起沖突,在校學生和校外孩童一起在操場上運動、鍛煉,想必是大學校園對社會開放的溫馨畫面。但校園對社會開放后,一定程度上增加校園不安全因素、增加校園安全管理壓力、影響校園正常教學秩序,這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對此有所疑慮,可以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會站在自身立場和利益角度看問題。大學開放校園,就要做好維護校園秩序、保障在校生利益以及服務社會之間的平衡。
不能因個案影響到整體校園的開放,如遇偶發沖突,理性的態度是:對事件進行客觀、公正調查,是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圍觀者不必夸大“沖突”,學校也不必因個例而收緊其開放程度。高校在堅持開放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完善開放后的校園安全管理,并和所在街道、社區一起制定社區居民使用大學資源的文明公約,實現校園資源的有序開放和充分共享。(紅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