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報道: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談到,中國可以向伊朗施壓影響其地區戰略活動,中國對伊朗有著“政治影響力”。還提出“若中國買伊朗石油,伊朗經濟就會崩潰”。
這個提議毫無疑問的是戳中了伊朗的痛處。伊朗現在面臨整個西方的制裁和封鎖,中國對其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伊朗的對外貿易可以說非常依賴中國。但要以此來說伊朗就能對中國“言聽計從”,那到未必。
白樂濰的論述建立在兩個看似堅固的支點上:中國購買伊朗90%的石油,以及4000億美元戰略投資協議。2024年中國官方統計顯示,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赫然標注著“零”,僅象征性進口了31千克潤滑油。數字的巨大鴻溝,暴露出以色列政客對中國能源布局的驚人誤判。
事實上,中國與伊朗的能源合作早已突破了傳統的直接采購模式。通過轉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和第三方轉運,兩國構建了一條制裁打不穿的供應鏈。美國5月威脅制裁伊朗石油買家時,中國通過阿聯酋、阿曼等國的中轉樞紐,依然維持著日均數十萬桶的穩定供應。更關鍵的是,伊朗供應中國60%的高純度天青石礦(永磁電機核心材料)、30%的甲醇進口量,這些非石油貿易形成的“戰略黏合劑”,遠比原油賬單更具韌性。
若真按以色列設想的劇本上演伊朗崩潰,中國將首當其沖承受沖擊。霍爾木茲海峽承載著中國45%的石油進口,一旦因伊朗動蕩封鎖,國際油價可能飆升至150美元/桶,直接沖擊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的經濟命脈。更關鍵的是,伊朗原油占中國進口總量10%,160萬桶/日的穩定供應絕非沙特或俄羅斯能輕易填補。
千億投資蒸發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中國在伊朗布局的4000億美元戰略投資,涵蓋油氣田、鐵路、港口等關鍵基建。德黑蘭至阿普林陸港的貨運班列剛在2025年5月開通,恰巴哈爾港的貿易樞紐建設正酣——這些“一帶一路”支點項目若因戰火停滯,損失遠超石油賬單。更緊迫的是,伊朗作為中亞安全閥一旦失效,極端勢力可能沿“一帶一路”通道東擴,這勢必損害到中國的核心利益。
就在白樂濰發聲前半個月,以色列外長薩爾剛向中國發出威脅,警告若援伊將重創中國能源安全,甚至重提對臺軍售舊賬。這種一邊要求中國配合施壓伊朗,一邊把臺灣當棋子的操作,堪稱當代外交史上的“精分現場”。
以色列對華策略始終帶著機會主義色彩。去年10月,在計劃報復伊朗導彈襲擊前夕,以外長卡茨緊急致電王毅,大談“重視對華關系”,承諾堅守一中原則。如今戰事稍緩,以色列轉身就打出臺灣牌,其信用額度在中國外交圈早已透支。
面對以色列的喊話,中國外交部至今未直接回應,但行動早已給出答案。
此前,王毅外長曾同時致電伊以外長,罕見譴責以色列“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同時敦促伊朗保持克制。隨后中國在安理會牽頭21國聯合聲明要求停火,展現中立但不缺席的調停者姿態。沙特因油價暴漲怒斥以色列,轉身向中國采購“寂靜獵手”激光防空系統;阿聯酋加速推進人民幣石油結算——中國在中東的“朋友圈”正對沖以色列的輿論攻勢。
據以國防部報告,其“鐵穹”系統雖宣稱攔截86%導彈,但彈藥儲備僅夠支撐三周高強度作戰。而伊朗采用“導彈消耗戰術”,用廉價彈道導彈消耗以軍每枚價值百萬美元的攔截彈,已讓特拉維夫CBD上空出現20枚攔截彈無一命中的尷尬場景。更讓以色列不安的是,中國與伊朗的貿易韌性遠超預期。當美國試圖用制裁切斷中伊聯系時,兩國通過數字貨幣結算、易貨貿易等創新方式,繼續深化合作。
在石油與和平的天平上,中國始終堅持自己的砝碼: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安全。以色列試圖將領事館變成中東博弈的延伸戰場,中國早已看透這場“石油訛詐”的本質——用別人的犧牲換自己的安全,從來不是東方大國的處世哲學。
德黑蘭街頭的物價可能影響民眾情緒,但霍爾木茲海峽的油輪牽動的是14億人的交通血液。中國的中東棋局里,既容不下“伊朗崩潰”的冒險幻想,更裝不進“對臺軍售”的政治勒索。至于以色列的“建議”?還是留給更需要選邊站的國家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