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寶寶的右手情況不一般,表面上只是多了一根手指,但是并不能去掉某一個多指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考慮兩個多指的各項條件來做一個特殊的手術。
特殊多指,取長補短做On—Top
一家人是從浙江過來武漢的,當時寶寶11個月了,家里人還是比較著急的,爸爸說孩子“年齡有點大了”,所以在了解之后馬上就到門診上來了。
寶寶的右手多出了一根手指,而且看起來比較彎,如果是常規的多指,那么一般就是去掉外側這個長歪了的手指再保留剩下比較直的,但是這個寶寶卻不能夠這樣做。
為什么?
注意看,這個寶寶的外側多指雖然是彎的,外觀上并不好看,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它的活動能力以及掌骨的發育情況卻是比內側的要好上不少;
同時也可以看到寶寶的內側多指雖然在外形上接近正常拇指,看上去比較直,但卻不能夠直接保留這個拇指,因為它的掌骨發育并不好,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手部活動。
所以簡而言之,兩個拇指都達不到單獨保留的條件,所以就需要“取長補短”,這就是多指手術當中特殊的“On—Top”手術:
在內側外形比較好的拇指上面來“做文章”,整合兩個拇指的優勢,讓內側的拇指在具備較好外形的同時也要有更好的活動能力和發育更有潛力的掌骨。
寶寶的多指情況雖然比較特殊,但是手術時間也是同一般的多指一樣,通常情況下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手術了,這個期間寶寶要身體健康,體重也要在12斤上下才能準備手術。
曾經的多指,現在我們對外觀很滿意
雖然家長覺得自己來晚了,但多指超過6個月依舊是可以手術的,對于寶寶來說,只要是在術后恢復工作上用心,也是沒有多大影響的,不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趁早手術對寶寶的恢復還是有不少幫助的。
等到寶寶的“On—Top”手術結束后,因為多指的情況特殊,不僅內固定的克氏針需要戴6個星期,術后的功能鍛煉也是非常重要,要讓寶寶“整合”過后的拇指活動起來。
對此一家人也是非常重視,雖然在家是奶奶帶孩子的比較多,但其他的家人也是有時間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做功能鍛煉,除了被動的去“掰手指”,家里也是讓寶寶努力地去抓雙手可以用力的玩具。
因為像這個寶寶的情況,手術是為寶寶的拇指創造了一個有潛力的起點,路已經修好了,還需要家長助孩子“一臂之力”,要靠家長去“推一把”,孩子才能夠在懵懵懂懂當中找到方向。
從6根手指到5根手指,家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寶寶的手更可愛了,在一家人的用心呵護之下,寶寶的小手已然是“判若兩手”了,疤痕比較淺,沒有想象當中的側彎,拇指的狀態恢復得很好。
家人對寶寶右手的外觀都很滿意,以前家人的愛護就像是月光,總是溫柔地遮掩著,現在一家人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寶寶的小手可以在溫暖的太陽下觸摸想要的東西了,這份自信和快樂,正是術后背后家人的初心。
所以像寶寶這樣特殊的多指,“On—Top”手術的意義就在于讓孩子可以和這個寶寶一樣,在功能和外觀上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不是二選一的難題,相信經過爸爸媽媽和家人的繼續助推,寶寶的未來不會迷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