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重慶頻道
人民網重慶7月4日電 人類發出聲音,通常需要聲帶振動,這是人體內一項復雜精妙的配合。而當疾病奪走喉嚨和聲帶時,意味著人生猝不及防地被按下了靜音鍵。
7月2日,第十一期食管發音訓練班暨第一期食管發音訓練師培訓班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正式開班。參加培訓的8名無喉患者均因喉癌或下咽癌接受了全喉切除手術,其中更有患者不遠千里趕來重慶參加培訓,重新發聲成為他們現在最迫切的愿望。
第一期食管發音訓練師培訓班開班。院方供圖
59歲的陳先生聽著講臺上老師講解如何練習“打嗝”的方法,一字一句記著筆記。2023年10月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后,陳先生一直在尋找能讓他重新發聲的專業培訓班。
得知父親的心愿后,陳先生的女兒立即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她發現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已經開展了10年的食管語培訓班,而且開班時間正好合適。通過多方聯系,他們很快與醫院頭頸腫瘤科的主管護師徐鳳蓮取得了聯系。
“6月27日確定后,29日陳先生就從內蒙古過來了。”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主管護師徐鳳蓮回憶,陳先生對學習食管語發聲技巧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信心,“就是練”成為他這兩天在寫字板上寫得最多的字。
這次培訓班,陳先生和他的7位“同學”都覺得,自己一定能重新說話,已經用食管說話5年多的趙靜波,是他們共同的榜樣。
趙靜波是食管發音培訓班第六期的學員,這次他特意來到現場為病友們加油打氣。“讓大家看到我的狀態,能更有信心。”趙靜波笑著說,“現在買菜、聊天、唱歌都沒問題,連劃拳都不在話下。趙靜波鼓勵在場的病友,“只要多練習、多交流,你們一定能說得比我更好!”
“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約有3萬人患喉癌,近5000人因全喉切除失去發聲功能,變成‘無喉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主任吳劍表示,這意味著眾多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痛苦,還要面臨無法正常發聲交流的困境。
目前,外科重建發聲方法、人工輔助發音方法以及食管發音方法是幫助患者重獲新“聲”的三種方法。外科重建發聲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且存在一定風險,人工輔助如電子人工喉,不僅聲音機械化、不清晰,而且價格昂貴。相比之下,食管發音只需要經過培訓掌握方法后堅持訓練,就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恢復言語功能。
吳劍介紹,通過食管發聲訓練,無喉患者可以恢復說話。通俗地說,就是利用打嗝的聲音進行說話,只要學會了打嗝就有機會再次發聲。
目前,每期培訓班為期兩周,“有些學員在結業時,已經能夠說出‘你好’‘吃飯’這樣的簡單句。”徐鳳蓮說,培訓班主要教授“打嗝”等基礎發音方法和技巧,要達到正常說話的語速和清晰度,通常還需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練習。“這期培訓班學員都很刻苦,也有天分,培訓第三天就有人能夠連續說5個字了。”7月4日,徐鳳蓮高興地介紹。
自2011年起,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已成功舉辦十期團體食管發音培訓班,幫助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無喉者掌握發音技巧,重獲新聲。“今年,科室還首次系統性地開展了食管發音訓練師培訓班,希望更多醫師能掌握這項技能,幫助更多地患者重獲新聲。”吳劍說。(陳琦、熊志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