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美國國防部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2026財年的國防預算草案。一紙預算案,掀起全球軍事觀察者的驚濤駭浪。預算總額高達9616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幾乎等于沙特阿拉伯一整年的GDP總量。
這份被戲稱為“一兆美元防務大單”的預算背后,卻隱藏著令人匪夷所思的轉向——美國五代機F-35被大幅削減采購,代之而起的,是一款早已被時代淘汰的四代機:F-15EX。
F-35的采購數量從原計劃的74架被直接砍至47架,減幅高達36%。而F-15EX的訂單,從原計劃的98架,一路猛增至129架。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款四代機的單價高達1億美元,甚至比F-35還貴出兩成。
如此“開倒車”的軍事部署,顯得極其荒唐,卻又不是毫無邏輯。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之后,這一切的背后,正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利益交換與軍工資本再分配。
特朗普將“優先保衛美國本土”寫入了國防戰略核心目標。這意味著,美軍在未來幾年內,將不再側重于全球干涉與海外部署。戰術空軍將轉向“看家護院”,而非“登門踢館”。
這聽上去像是一種戰略收縮,實則是對現實實力的讓步。美軍當前的戰斗機體系問題重重,F-22早已停產,F-16、F-15老舊不堪,F-35又遭遇產能與維護的雙重困境,而六代機F-47尚未進入成型階段。
在這種青黃不接的真空期,特朗普選擇用“政治正確”掩蓋“戰力不足”。F-15EX的崛起,完全是特朗普政治算盤下的產物。
波音是這款戰機的制造商,而特朗普與波音的關系可謂密不可分。早在他第一個任期內,便大力提拔波音高層出身的帕特里克·沙納漢擔任代理國防部長,一度強推F-15EX項目。
F-15EX其實并非為美軍量身打造,而是卡塔爾出資打造的F-15QA的“換標版本”,屬于典型的出口轉內銷。
美國空軍原本并不看好這款戰機,認為其不具備未來空戰所需的隱身與電子對抗能力。但在特朗普的強力推動下,這款“舊瓶新酒”的戰機卻搖身一變,成為“美軍未來空軍骨干”。
與此同時,特朗普對F-35項目的態度愈發冷淡。這個由奧巴馬政府主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主推的五代機項目,在特朗普眼中既沒政治紅利,也無法換取資本支持。即便F-35具備隱身、數據融合、多源感知等先進能力,特朗普也不愿再為“別人種的樹”澆水。
為了不徹底得罪洛馬,特朗普又拋出了一個“空中餅圖”——F-55雙引擎戰機。這款概念機連圖紙都沒有,研發進度為零,卻已經鎖定了一筆研發預算。這并不是為了造出新機,而是維持洛馬的預算通道和股東收益,讓他們“有錢分、有崗保”。
另一項引發爭議的支出,是名為“金穹”的防御系統項目。特朗普為其劃撥了高達1750億美元的預算,占據整個防務預算的將近五分之一。
“金穹”系統看似是模仿以色列的“鐵穹”,實則是對美國現有海基雷達、預警衛星、導彈攔截系統的集成包裝。特朗普將其包裝為“本土防御網”,實則是高成本的“預算再分配”工程。
美國本土周邊并無火箭彈威脅,加拿大和墨西哥更無此膽量。“金穹”到底是防誰?答案不言而喻——它不是為防御而生,而是為分蛋糕而設。
在此背景下,F-35為何會失寵也就不難理解。一方面,F-35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中國稀土出口限制,特別是TR3升級項目嚴重延期,致使大量新機只能用于訓練。另一方面,F-35維修積壓嚴重,任務完成率僅51.5%,遠低于65%的目標。
制造成本高、維護難度大、作戰準備率低,再加上材料供應瓶頸,F-35在2026年的采購被砍47架倒也情有可原。但若說削減五代機采購是出于技術問題,那就太過單純了。真正的導火索,是軍工利益分配的徹底重構。
特朗普將國防預算看作一塊巨大的政治籌碼,誰能換來支持,誰就能分到蛋糕。波音得到了F-15EX的訂單,洛馬則靠“F-55概念”維持預算,其他軍工企業也因“金穹”項目分得一杯羹。這就是特朗普式的“軍政交易藝術”。
更令人錯愕的是,F-15EX的工藝竟然粗糙至極。從垂直尾翼的焊接精度到座艙內部的裝配標準,連印度“光輝”戰機都比它精致。而單價卻飆升至1億美元,交付速度也慢得可憐,截至2025年6月,僅交付了9架。
相比之下,中國的殲-16每年交付超過100架,累計已近500架,性能穩定,性價比極高。中國空軍在逐步淘汰老舊的殲-7、殲-8、蘇-27等機型的同時,正在構建以殲-20為核心的五代機體系,并推進殲-35、殲-36等新一代隱身戰機量產。
中美之間的差距,早已不在預算金額,而在戰略執行力。中國軍工體系緊密協同、目標清晰、效率極高,而美國則陷于軍工資本的博弈泥潭,項目下馬頻繁,預算流失嚴重。僅2025年一年,美國就下馬了E-7A預警機、輕型坦克和部分高超音速導彈等多個項目。
F-47六代機雖然獲得了35億美元預算,但連全尺寸樣機都未出現。其研發被交給了波音,是否能如期在2029年服役,仍是未知數。與之相比,中國六代機項目進展更為迅速,早已進入原型機測試階段。
為彌補F-35的戰力缺口,美軍不得不押寶無人機。YFQ-44和YFQ-46兩個型號已經完成編號,計劃在2028年前部署1000架CCA(協同作戰無人戰機)。佛羅里達州的“毒液”試驗平臺,也正測試AI控制的空中格斗系統。
盡管這些項目看似前沿,但背后依舊是“邊走邊造、誰搶資金誰先上”的美式邏輯。而中國的無人機體系早已成型,在高超音速導彈、隱身攻擊無人機、協同控制算法等方面,均領先一大步。
F-35的國際形象也在下滑。加拿大新總理卡尼要求審查采購88架F-35的合同,葡萄牙已宣布取消采購,德國部分政客也呼吁暫停接收計劃。
美軍對烏克蘭的“海馬斯”系統遠程切斷功能,讓這些盟國深感不安:是否F-35也能被美國隨時“遠程鎖死”?
這一疑慮并非空穴來風。F-35的作戰系統高度依賴美國提供的戰場數據鏈,后勤維護也完全受控于美國本土。一旦美國“斷供”,F-35將變成昂貴的“空殼機”。這對于尋求戰略自主的歐洲國家來說,已成不可承受之重。
回看特朗普的軍費操作,既不為提升戰力,也非戰略調整,而是徹徹底底的政治再分配。他沒有讓美軍變強,卻讓軍火資本變得更富有。F-35的滑鐵盧不是技術失敗,而是政治邊緣化。
真正的贏家,是中國。在特朗普主導下的美軍“自廢武功”中,中國穩步推進五代機、六代機、無人機與導彈體系建設,不但沒有被“圍堵”,反而迎來了戰略機遇期。
特朗普大筆一揮,以“保衛本土”為名,實則重構了軍工利益格局。五代機F-35被邊緣化,四代機F-15EX高價復活,金穹系統大肆燒錢。
其間摻雜的不僅是戰術選擇,更是赤裸裸的政治交易。這場“軍費大戲”,讓人看清了美軍的虛實,也看清了中國戰略的機會。
信息來源:
[1]「微特稿·時事與軍事」美軍加強本土軍事設施安保措施 新華社
[2]特朗普希望2026財年削減F35采購數量 大增無人機投入 財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