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網絡環境太復雜,輿論就像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
前一秒可能還是鮮花掌聲,后一秒就是泥巴磚頭。
這種急轉彎真的讓很多人措手不及,有些心理不夠強大的,可能深受其害。
剛剛走紅的工地大叔劉詩利就經歷了這種明暗交替的時刻。
6月25日,陳行甲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行新書分享會。
前來參加分享會的,大多是陳行甲的書粉,看他們的穿著打扮,不是高知就是精英。
每個人都衣冠楚楚,悠閑得拿著一本書翻看。
然而,在這群人里面,有一個大叔顯得格格不入。
別人過來都是輕裝上陣,手上或拿部手機或拿把折扇。
這位大叔不同,他穿著隨意,全身上下掛滿了行李,背上背著,手里拿著,還用胳膊夾著。
他不像來參加讀書會的,反而像逃難的,只是暫時躲避在這里。
讀書會有記者注意到他,專門采訪他。
陳行甲跟書友們交流的過程中也注意到這個大叔。
他叫劉詩利,是一個農民工,今年59歲,他喜歡看書,那天是特地跑去參加分享會的。
由于手頭緊張,他并不打算買書,只想在那里閱讀完就走。
陳行甲知道他的大致情況后,主動送上一本書,并且在書的扉頁寫到:我們一起過熱愛的一生。
大叔臨走前,陳行甲送上擁抱,并且把電話號碼告訴大叔,再三叮囑大叔:一定要聯系我。
當時,很多在場的書友被這一幕感動。
視頻發到網上同樣引起熱議。
工地綁鋼筋和熱愛閱讀怎么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很多人被大叔堅持追求夢想的決心打動,覺得普通人也可以閃閃發光。
哪怕身處陰溝,也有仰望星光的權利。
很多人被生活壓到喘不過氣,哪里還記得自己當初的夢想,哪里還有精力去培養自己的愛好。
大叔不一樣,哪怕再苦再累,也不忘閱讀,或許讀書是他的充電方式。
大叔走紅以后,很多媒體采訪他。
從中得知,大叔家在河南農村,只有初中文化,曾做過十年民辦教師,下崗后開始四處打工補貼家用。
可能是教書時養成的習慣,每天必須翻翻書頁才安心,哪怕后來到了工地上也是如此。
就在全網被大叔感動時,網絡上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有人覺得這是營銷是擺拍,之前類似的騙局太多,導致網友不相信。
因為反差會帶來流量,比如以前的水泥西施,一個女人扛水泥養活一家。
她在網絡上活躍了很久,后來才被揭穿是擺拍,都是假的。
所以一部分人看到農民工讀書,自然會聯想到擺拍。
還有人質疑,這么愛讀書,怎么做了農民工?
這位網友屬實有點杠精了,不是每個愛讀書的人都會成為作家成為陳行甲,金字塔理論適用于任何群體。
另一部分質疑也大同小異。
覺得大叔在消費農民工,還是作秀,每天工地干活那么累,哪有時間看書?
說這些話的人要么是閱歷不夠要么是偏見太深。
難道農民工只能是粗鄙的,破破爛爛的,沒有文化的?
關鍵這些質疑還得到很多贊同。
好在,央視網出手了,他們專門采訪了劉詩利,還寫下:這就是閱讀的力量,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溫暖。
過去好多天了,這篇文章現在還在。
為什么我要強調文章還在?
因為但凡有些爭議或者有作秀成分,大媒體都會刪除文章或視頻以消除影響。
就像前段時間考288分的女孩,剛開始也是全網歡呼,贊成媽媽的教育理念。
但是沒幾天刪了視頻,為什么?
因為他們母女完全是在作秀,是在拿高考引流,遭到反噬。
反觀農民工劉詩利,他走紅了也消失了,并沒有在網絡上蹦跶,也沒有拿這波流量盈利。
有些人就是單純見不得別人好,難道窮人就沒有閱讀的權利?
多出去看看世界。
每個群體都是臥虎藏龍。
就像延邊大學能在食堂工作人員中選出一個形象差不多還口齒伶俐能上臺演講的。
千里馬一直都有,少的是伯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