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美軍的裝甲車輛“加篷”計劃終于浮出水面,給外界帶來不少啟示。從俄烏沖突到巴以戰事,外界早已看到了頂部攻擊對裝甲車輛的致命威脅,而美軍卻直到現在才開始承認其必要性,并準備為超過1500輛履帶式戰斗車輛加裝被動頂部攻擊防護(TAP)系統。
坦克和裝甲車的頂端防護問題,曾經長期被視為“過時的技術問題”。很多人認為坦克的真正致命弱點不在頂部,而是側面和底部。現代戰爭中的裝甲車,特別是像艾布拉姆斯、布雷德利等美制主戰裝備,早已具備了強大的正面防護。但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戰場上出現了從上方攻擊裝甲車輛的趨勢,使得“加篷”變得不可忽視。
這一切的背后,不僅是戰術的進步,更是對現實戰爭環境的認知提升。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均對自己的裝甲車輛實施了頂部加裝防護。這種“加篷”做法,通過增加爆炸反應裝甲和頂部格柵防護措施,迅速獲得了戰場上的認可。可以說,這一戰術的成功,讓美軍徹底意識到,如果不盡快跟上,可能會面臨在未來戰場上的巨大損失。
美國的反應雖不算迅速,但也終于做出了調整。根據美軍2026財年預算,9200萬美元將用于采購超過1500套TAP系統,旨在強化所有作戰車輛的頂部防護。這些系統不僅應對爆炸成形射彈(EFPs)和聚能射流,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上方攻擊造成的損害,提升戰車生存能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軍終于意識到“加篷”的重要性,但這一防護措施依舊是基于被動裝甲設計。與俄軍的主動防護系統不同,TAP系統本質上只能在被攻擊時起到緩解傷害的作用,而不是完全抵御頂端攻擊。美軍目前的主戰坦克和裝甲車,仍然缺乏有效的主動防護措施來應對這種新興威脅。以M1艾布拉姆斯為例,其“籠子”狀的防護雖然能減少部分攻擊傷害,但仍然處于一個相對保守的防護階段。
實際上,TAP系統的加入,和俄羅斯坦克加裝“籠子”防護有些許相似。俄羅斯從2021年起就開始為T72B3等主戰坦克加裝“籠子”,以應對來自上方的攻擊。這種做法雖然看似粗糙,但卻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城市戰斗中,敵人使用無人機、火箭彈等攻擊手段時,頂部防護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俄羅斯、烏克蘭,還是以色列,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裝備“加篷”后,都極大提高了其裝甲車輛的生存能力。可以說,美軍“加篷”并非創新之舉,而是從實戰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不過,美軍的動作遲緩,也暴露出其在戰略調整上的慢性問題。在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多的情況下,美軍才勉強承認“加篷有用”,這種推遲反應的態度,似乎與其在全球軍事力量中的領導地位不太匹配。從戰術的角度看,這種防護系統的更新和適應,不應是如此拖沓,尤其是在現代戰爭節奏越來越快的背景下。美國軍方的遲疑,顯然是對戰爭中新興戰術和技術的反應過慢,可能導致未來在與對手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而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美軍一直以來的“過度依賴技術”心態。在美國軍方的思維中,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技術系統是制勝的關鍵,但卻忽視了戰場上逐漸“低技術化”的多樣化威脅。從俄烏戰爭的經驗來看,不僅是高科技武器,連普通的手榴彈、火箭筒甚至是無人機的攻擊都能對裝甲車輛造成嚴重威脅。美軍的應對措施,更多是依賴傳統的裝甲保護,而非真正從戰場需求出發,發展新的戰術和裝備。
當前,美軍的“加篷”計劃顯然只是暫時的應急措施,未來是否能夠有效提升其裝甲車輛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還需要看美軍如何結合主動防護技術以及其他戰術手段。而如果美軍繼續忽視這種“加篷”背后的根本問題,只依賴被動裝甲進行補救,那么,真正的挑戰還將繼續。
俄羅斯、烏克蘭乃至以色列的經驗,提醒我們,現代戰爭不僅僅是對軍事技術的比拼,更是對戰場智慧的較量。美軍的坦克“加篷”并不是簡單的裝備升級,而是對戰爭面貌的深刻反思。在未來的沖突中,美軍能否在更大范圍內有效吸取教訓,繼續提升作戰能力,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