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俄烏沖突,讓人們看到了昔日被尊稱為“全球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究竟有多少能耐。基本上,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動化不夠高的缺點,在俄軍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很多人都發現,繼承了蘇聯陸軍“鋼鐵洪流”的俄羅斯陸軍,似乎也并沒有那么強悍。而從當下的烏克蘭戰場主戰裝備運用趨勢來看,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無論是俄軍還是烏軍,都開始越來越多地用起了被俗稱為“肉包鐵”的摩托車來打仗,俄軍甚至還不止一次地組織大量摩托車實施進攻作戰,屬實是令人大呼沒想到……
俄烏兩軍都出現了大量的摩托車部隊
于是乎,問題就來了:并不缺乏坦克裝甲車輛且機械化水平相當高的俄羅斯陸軍,為何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對裝甲車的依賴,轉而玩起了“切切實實的摩托化部隊及其戰法”呢?與俄軍的裝備發展趨勢截然不同,手握各類裝甲車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和輕型合成旅,莫非在裝備建設方面出現了方向錯誤嗎?不妨來簡單地分析一番。
由民用FPV穿越機改裝而來的自殺式無人機
對于俄軍越來越依賴摩托車實施機動作戰,這一選擇其實不難理解,那就是被戰場上幾乎無處不在的自殺式FPV穿越機給“逼”的。我們知道,由民用FPV穿越機改裝而來的海量的簡易自殺式無人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戰場形態。傳統的利用地球曲率,而在距離一線陣地后方約20~30公里的地方完成大部隊人員和裝備的隱蔽集結,然后向一線陣地進行運動并投入作戰的戰法,已經越來越不可能實現。因為FPV無人機可輕易克服地球曲率帶來的視線阻擋,在第一時間發現敵方集結起來的大部隊和高價值目標,進而發起實時打擊。
戰場上的烏軍步兵戰車
在這種情況下,沖突爆發初期曾被一些人推測將上演的“俄烏裝甲部隊打響坦克大會戰”的一幕,完全沒有成真。我們看到的是雙方機械化部隊的化整為零,戰線上充斥著各支小股部隊實施的小規模交戰。不過,這樣就能避免由簡易自殺式無人機組成的“蜂群”,所帶來的大規模殺傷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畢竟,一輛步兵戰車或裝甲運兵車基本能搭載約一個班的步兵,一旦裝甲車被簡易自殺式無人機摧毀,車內步兵往往也會被“一起帶走”。
俄羅斯為軍隊采購和裝備了大量摩托車
與之相比,越野性不差、適合在一定距離內實施快速機動、因載員只有1~2人而可避免“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摩托車,就成了應對簡易自殺式無人機“蜂群”的一種手段。說白了就是,在機動作戰過程中,即便部分摩托車和士兵陣亡,也不至于出現“被一鍋端”的下場。目標越多且越分散,簡易自殺式無人機所面對的打擊難度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俄烏兩軍自然都對摩托車愈發青睞。
輕型合成旅的“猛士”高機動輕型裝甲車
于是再來說說中國陸軍。我們的陸地機械化水平同樣不低,甚至被認為比美國陸軍和俄羅斯陸軍的機械化水平更高,如所有一線作戰部隊的技術類重裝備都已實現自行化。然而,在俄烏兩軍愈發追求陸地載具化整為零、以至于開始大量使用“肉包鐵”來打仗的情況下,中國陸軍的履帶式步兵戰車、八輪裝甲車和“猛士”系列輕型輪式裝甲車,是否是正確的發展方向呢?
可提供伴隨式野戰防空的“625防空車”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應該有信心的,即解放軍的選擇是正確的。不難發現,俄烏雙方之所以不惜化整為零到動用摩托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二者均缺乏足夠的伴隨式野戰防空系統、特別是能夠較好地對抗小型自殺式無人機的野戰防空系統。舉例來說,俄烏兩軍都沒有諸如中國“625自行防空車”這樣的雷達探測精度高、越野通過能力強,且可在短時間內潑灑出大量彈雨的自行防空系統;也沒有如中國多款可編程炮彈那樣的“能在空中編織起破片雨”的先進彈藥;更沒有像中國這樣種類豐富的反無人機干擾系統或反無人機激光武器。
國產自行反無人機激光系統
在“菜雞互啄”的大背景下,俄羅斯和烏克蘭自然只能以“降級作戰”的方式,去尋求使用摩托車。而在解放軍這里,只要我們的伴隨式野戰防空體系、尤其是反無人機手段足夠豐富且先進,那就絲毫沒必要“退化”到騎摩托車打仗,各位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