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是守護群眾健康的重要屏障。在這道屏障上,設備、資金、心理關愛缺一不可。然而,缺設備、缺資金、對患者心理關愛程度不夠恰是一些偏遠山區開展醫療服務過程中長期面臨的“痛點”。
針對這些“痛點”,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深度整合資源,開展“思源救護”“愛的分貝”“醫院里的數字課堂”等公益項目,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詮釋了“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的責任擔當。
捐助設備助力生命競速
深夜,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瑤醫醫院內,救護車疾馳而歸,醫護人員迅速卸下擔架,搶救團隊及時上陣,對一名從偏遠農村轉運而來的心臟病患者展開搶救。
“病人已脫離危險!幸好送來得及時,要是再晚半小時情況就復雜了。”急診科醫生的話給患者家屬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也令眾人感到一陣后怕。
金秀縣地處大瑤山山脈,農村群眾居住分散,城鄉之間道路崎嶇。該縣瑤醫醫院院長梁瓊平說,之前醫院日益老化的救護車不利于急救工作的開展。2019年,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為醫院捐贈了救護車,有效提升了醫院的急救能力。近年來,該醫院年均急救患者逾千人次。
這是“思源救護”公益項目結出的果實。該項目始于2010年,由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發起實施。截至2024年底,該基金會已累計捐贈救護車3800余輛(含140輛負壓救護車),覆蓋全國所有脫貧縣。
為幫助一些地方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日常急救需求,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還推出“五分鐘社會救援圈——守護心臟 挽救生命”項目。目前,該基金會已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四川省爐霍縣、山東省青島市等項目點配置了AED設備,并組織了200余場急救響應人培訓。
此外,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援建了200多個村衛生室、衛生所,向80多所醫院捐贈了3D衛生醫療診斷平臺,幫助偏遠地區進一步提升了硬件水平。
“愛的分貝”項目給受益兒童帶來童年的快樂
資助費用緩解家庭困難
在山西省呂梁市的一所鄉村幼兒園內,6歲的小宇(化名)和同伴一起快樂玩鬧,有說有笑。這樣的場景在幼兒園再普通不過,但卻曾是小宇遙不可及的夢想。
小宇是一名先天失聰兒童,父母的收入難以承擔人工耳蝸費用。2023年,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通過“愛的分貝”公益項目資助小宇10萬元手術費用,幫他打開了有聲世界的大門。
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愛的分貝”公益項目旨在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咨詢、就醫指導、康復教育培訓等措施對聽障人群提供專業化、一站式救助。截至2025年3月7日,該項目已通過資助聽障人士植入人工耳蝸、完成人工耳蝸體外機升級、參加康復訓練等方式惠及數萬人。
與“愛的分貝”公益項目類似,“中國夢·脊梁工程”是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為緩解患者家庭經濟困難而實施的又一項公益項目,資助對象為部分手術治療費不足的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2024年,該項目共資助手術費653萬元,救助困難家庭的脊柱畸形患者302人,在13個省市舉辦義診活動45場。
“感謝基金會,感謝江蘇的叔叔阿姨,是你們的幫助讓我恢復了健康。”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10歲的小金(化名)患有脊柱側彎合并馬凡綜合征。2024年,中華思源工程“中國夢·脊梁工程”公益項目幫助她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接受了生長棒矯正手術,術后恢復良好。
同時,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還針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了“溫暖童心”公益項目。2024年,該項目對189名患兒提供了手術救助,對96名異地就醫患者及家屬提供了272人次臨時居所服務,切實幫助他們減少了看病支出。
真情關愛護航心理健康
3月12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中醫婦幼集團醫院舉辦了一場“我們和春天有個約會”植樹節療愈插花活動。活動現場,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的志愿者、畢節同心社工和住院的孩子一起進行了插花游戲,讓因住院無法到戶外活動的孩子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這樣的活動能讓孩子們緩解焦慮,避免他們因住院時間較長而產生心理問題。”活動現場的一名志愿者介紹,這是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思源心理健康”公益項目的一項內容。
近年來,針對住院時間較長兒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和接受教育的需求,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實施了“思源心理健康”與“思源守護計劃·醫院里的數字課堂”公益項目,進一步延伸了健康幫扶的觸角。實踐中,該基金會攜手騰訊數字支教實驗室,通過線上授課與線下醫務社工輔導結合的模式,打造了適應多場景下的兒童特色服務“四個一”模式(一套便攜式可移動數字化設備、一家專業在地社工機構服務支持、一套數字化管理系統、一套多元主體專業力量志愿者服務體系),構建了以職業啟蒙課、科學課、藝術融合課、健康與幸福課為核心的“醫院里的數字課堂”。
“心理健康也是健康幫扶不容忽視的一項內容。”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理事長李維平表示,做好健康幫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至關重要。未來,該基金會將繼續聚焦偏遠地區醫療設備、低收入家庭醫療支出和住院兒童心理健康等方面,不斷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形成可持續合力,繼續以創新之力回應時代需求,讓更多生命在公益的暖流中煥發光彩。
“公益不僅是資源的鏈接,更是希望的播種和耕耘。”從救護車疾馳在蜿蜒山路,到聽障兒童的第一聲“媽媽”;從五分鐘救援圈的生命接力,到數字課堂的知識傳遞,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用18年的堅守對這句話進行了生動詮釋。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3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