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一項對380名肺癌逝者的系統解剖研究,揭開了一個讓醫生都感到震驚的現實:絕大多數肺癌患者在發病前,身體其實早就悄悄亮起了紅燈。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尸檢,而是一場深入肺部組織、血管走向、全身病理的醫學“偵查”,研究結果表明,患肺癌的人往往具有六大共同特征,每一個都值得我們警惕。
不少人以為肺癌最早的表現是咳嗽,其實咳嗽只是冰山一角。通過解剖發現,這些患者在確診前的半年到一年,很多人都反復出現聲音嘶啞和肩背酸痛,但因為沒有明顯咳痰、發熱,就被忽略了。
特別是當腫瘤已經侵犯喉返神經或壓迫胸膜時,聲音變化往往比咳嗽更早一步出現。
而肩背部疼痛,尤其是固定在一側、在夜間加重的情況,可能提示腫瘤已經波及到神經或骨骼,這類疼痛不會因為休息而緩解,是一個被忽視已久的早期信號。
更讓人揪心的是,絕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肺部腫瘤已經超過3厘米,接近一半人的病灶超過5厘米。
這個數據背后的含義是,肺癌從一個小結節長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團塊”,可能只用了兩三年,而在這期間,很多人連一次胸部CT都沒有做過。
通過尸檢,研究團隊發現超過七成的肺癌患者在肺部其他區域存在多個小結節,這些結節有的被誤判為炎癥,有的干脆沒有被發現,直到病灶擴散才被重新審視。
從機制上來說,肺癌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一場慢性且隱匿的“內戰”。不少患者在死前的病理標本中顯示出長期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的病理改變,說明呼吸道的慢性刺激不斷為癌變埋下伏筆。
空氣污染、吸煙、甚至廚房油煙都可能是這場戰爭的“火種”。特別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中老年人,長期暴露于PM2.5濃度較高的環境中,肺部的清潔能力逐年下降,肺泡壁變薄、彈性喪失,為腫瘤細胞提供了可乘之機。
一個令人關注的數據是,約有六成肺癌患者生前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壓。這些慢性病不僅影響心血管系統,也會通過改變血液微環境和免疫機制,間接促進癌細胞的生長。
比如高血糖會削弱人體的自然殺傷細胞活性,讓原本可以清除的癌變細胞逃過免疫監控。再比如高血壓往往伴隨血管內皮的慢性損傷,使得腫瘤細胞更容易穿透血管壁、發生轉移。這兩種病看似和肺癌八竿子打不著,其實早已在癌變的道路上添了一把柴。
在臨床觀察中,還有一個細節讓人唏噓:大約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在確診前半年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但他們中只有不到一半人去醫院做了影像學檢查。
很多人以為是年紀大了、食欲差了,就忽略了這個身體發出的警告。當腫瘤細胞大量消耗能量,影響體內代謝時,體重下降往往是最早的蛛絲馬跡。特別是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卻明顯變瘦,不能只靠猜測去解釋,必須借助專業的檢查手段去排查。
研究還發現,女性肺癌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從未吸煙,但她們的腫瘤往往集中在肺的外圍區域,呈現腺癌類型。
這些人很多來自家庭主婦群體,長期在通風不良的廚房中做飯,接觸大量油煙。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研究人員在她們的肺泡內找到了大量油煙顆粒沉積痕跡。
這些顆粒不僅阻塞氣道,還會誘發細胞染色體突變。一鍋炒菜的油煙,在顯微鏡下就像一團微小的炸彈,不斷轟擊著肺部的邊緣地帶。
我們再看另一個令人意外的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的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合并有腦轉移或骨轉移,而他們中不少人幾個月前就已經出現頭痛、視力模糊、骨骼酸脹等癥狀。
只是這些表現不典型,被誤認為是頸椎病、偏頭痛、老年退行性問題。
腫瘤一旦突破肺部,最容易去的兩個地方就是大腦和骨骼,因為這兩個地方血流豐富,腫瘤細胞像坐高鐵一樣快速遷徙。一旦出現這些癥狀,影像學檢查不能只盯著肺部,而要擴大視野,看看全身有沒有“落腳點”。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深挖,這批解剖的標本中有部分患者在死前曾接受過多次抗生素治療,原因是反復出現低熱、咳痰、乏力,被誤診為肺部感染。
真正的腫瘤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在體溫曲線、白細胞計數、影像表現上是有區別的,但如果醫生不細致,患者不重視,往往就這樣耽誤了最佳診斷時機。
肺癌的偽裝能力堪比千面人,它可以模仿肺炎、結核,甚至是哮喘,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和有警覺性的患者,才能撥開迷霧。
這項研究也帶來了一個重要啟示:常規體檢中僅做胸片是不夠的。因為胸片只能發現直徑大于2厘米以上的病變,對早期小結節幾乎無能為力。
低劑量螺旋CT才是目前篩查肺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對于40歲以上、有吸煙史、家族腫瘤史或長期接觸油煙的人群,每年一次的胸部CT可以將肺癌早期發現率提高三倍以上。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國家癌癥中心近年發布的流調數據支撐的結論。
從這380名肺癌患者的生命軌跡中,我們看到了太多被忽略的機會。如果有人在聲音嘶啞時多問一句是不是喉返神經的問題;如果有人在體重驟減時做了一個胸部的CT;
如果有人在廚房裝了個抽油煙機、開了窗……也許他們的故事會有不同的結局。很多生命的終點,其實不是腫瘤,是遲到的警覺。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肺癌并不神秘,它也不是突然襲來的災難。它是一場緩慢而殘酷的侵襲,只是太多人在它悄悄靠近時,選擇了忽略。
作為醫生,我愿意多嘮叨幾句:不是每一個咳嗽都要緊,但每一個反復的、無緣由的身體變化,都值得去認真看看。不是為了嚇唬你,是因為我們見過太多來不及。
參考文獻 1. 《中國肺癌篩查指南(2024年版)》中華醫學雜志 2. 《肺癌患者多中心尸體解剖研究分析》中華病理學與臨床雜志 3. 《慢性病與肺癌發生關系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