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是清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甚至有人把他推上了“千古一帝”的高度。康熙帝的一生,確實很有作為,他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驅逐沙俄、三征噶爾丹,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確實有很多豐功偉績。然而,康熙只能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統治者,一個杰出的帝王,說他是千古一帝,明顯是過譽了。起碼,康熙晚年就政事昏庸,完全沒有留下那個所謂的“康熙盛世”。
嚴格來說,康熙晚年在所有的皇帝橫向對比里并不算昏庸,只不過與自己早年勵精圖治縱向相比則是相當昏庸了。相比于之前那些在位多年、年事已高的皇帝,他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偏執剛愎而且多疑好殺。即使是真正當得起千古一帝稱呼的漢武帝,晚年也釀成了巫蠱之禍的悲劇。康熙帝在晚年更準確地應該說是“倦怠政事”。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康熙八歲登基,自從十六歲消滅鰲拜后就親政,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的執政生涯,即使是唯我獨尊的皇帝,康熙也已經厭倦了。實際上,歲數比康熙帝還能保持旺盛精力的老年皇帝少之又少,可能也就是明成祖朱棣這種六十多歲高齡還親征漠北的狠人。他自己在康熙五十六年的遺詔中,就透露出了濃濃的倦怠氣息:
朕已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后人之議論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痛哭流涕,預先隨筆自記,而猶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并非中心之所欲言,皆昏瞀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朕則不然,今預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當臨御至二十年,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
康熙平三藩、收臺灣、簽訂尼布楚條約、消滅噶爾丹,已經基本將外患全部平靜,沒有特別需要他耗費精力關注的事情了。而對內,康熙帝干脆就不想管,雖然朝廷糜爛,內部矛盾重重,但康熙帝仍然是聽之任之。首先就是立儲,這是康熙晚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自從太子胤礽被廢后,就一直是朝野關注的重點,而且這個關注居然從雍正登基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九子奪嫡依然津津樂道。在康熙眼中,他的兒子們都有過人之處,可卻也沒有人達到讓他完全稱心如意的地步,這也就導致了儲位始終懸而未決。
其次則是財政。康熙一朝使用的田地資料仍然沿用了明朝萬歷年間的數據,換句話說,就是到了大清中葉的康熙朝,依然在使用一百多年前張居正的成果。這期間自然有諸多的錯誤和遺漏,但重新丈量土地的障礙太大,康熙于是對此完全放棄。土地無法清晰丈量,自然財政稅收就受到大幅度影響,這個爛攤子康熙碰都不想碰,全扔給了他的繼承者。稅收同樣是康熙朝的一個弊端,尤其是康熙執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讓人口迅速膨脹。可康熙一朝對外戰爭極多,所以內部賦稅極多,農民的負擔依然非常沉重,造成了大量的逃亡者,乃至康熙后期各地盜匪橫行。
至于富庶的江浙地區,在康熙晚年積欠的稅負極多,康熙看在幾十年的交情面子上,并沒有管,甚至還幫忙免除了很多。等到康熙一死,雍正即位,馬上就開始了清算,清查錢糧,追補虧空,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多達數十人,可見康熙晚年的財政虧空到了何種程度。這里面最著名就是江寧織造曹家了。
也就是說,隨著康熙帝年齡的增加,精力下降,他對國家尤其是內政的治理是松懈倦怠的。對于貪腐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臣們自然為他歌功頌德,說他是“仁君”。也正是因為康熙一朝晚年的寬松作風,讓他的繼任者雍正和乾隆意識到,皇帝必須得六親不認鐵面無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