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癌癥,幾乎每個人都會談之色變,其實腫瘤源自人體的正常細胞。從正常細胞變異為癌細胞,到最終形成可診斷的癌癥,是一個長期且漸進式的多階段過程,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
所以,只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預防和干預,癌癥完全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現實中,很多悲劇的出現都是因為疏忽大意導致的。
這里要先講一個概念——炎癥,炎癥其實很好理解,比如鼻炎、胃炎、扁桃體炎等等,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些炎癥。
由于過于常見,所以聽起來并沒有那么恐怖,殊不知某些炎癥很可能是癌癥的“引路人”,甚至屬于“癌前病變”。
什么是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指的是某些疾病發展成癌癥之前的狀態。
嚴格意義上來說,癌前病變并不屬于癌癥,但是在某些致癌因素的長期累積作用下,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發展成癌癥。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將癌癥比喻為一顆參天大樹,那么癌前病變就屬于種子階段,等到了幼苗階段,就屬于原位癌;當種子長成大樹,便是浸潤癌;當大樹已經長成并進一步播散種子,就屬于轉移擴散。
癌前病變可以是先天遺傳的,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
先天遺傳的癌前病變主要和基因有關,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神經纖維瘤病等,都和先天遺傳有很大關系,如果直系近親屬查出這些癌前病變,那么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
后天獲得性癌前病變,一般和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感染或者慢性炎癥等有關。
上面我們提到慢性炎癥是癌前病變的重要誘因之一,因為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或化生,從而引發癌前病變。
不要覺得慢性炎癥無關緊要,再說個更為直白且慘淡的數據。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發表的一項研究,就曾進一步確認了炎癥和癌癥的關聯,同時指出:
全球約1/6的癌癥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研究顯示體內炎癥環境是導致各類癌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有很大一部分癌癥是在慢性炎癥的基礎上所發展而成的。
就以最常見的肝炎為例,實際上從肝炎到肝癌,只需要短短的三步:
肝炎——肝硬化——肝癌。
這5種常見病,其實都是“癌前病變”,拖著不治會得癌
①慢性病毒性肝炎
我國約8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有78%的原發性肝癌是由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所導致的。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乙肝病毒感染后,很容易在細胞反復修復過程中,將病毒基因片段整合到正常的細胞片段中,從而造成細胞突變,形成腫瘤。
另外,肝炎還是導致肝硬化最常見的病因,包括肝炎在內的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肝硬化,又是肝癌的癌前疾病。
②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和胃腺瘤性息肉,都是胃癌發展的重要前奏。
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最常見的病因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這同時也是胃癌的一個高危因素。所以,我們不能說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就一定會發展成胃癌,但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確實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有上腹痛、腹脹、腹部不適和食欲不振等。對于胃鏡檢查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及時治療。
③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大部分腸炎是不會癌變的,但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卻是個例外。這種腸炎有著很典型的特點,就是慢性發展、反復發作,因此會導致腸黏膜上有持續的炎癥反應,從而導致異型增生,最終發展成癌。
數據顯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整整4-8倍,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癌變風險會持續增加。
比如說,罹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10年,癌變概率為1.6%;20年時,這個概率則長到8.3%;30年時,癌變概率高達18.4%。
④慢性宮頸炎
宮頸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這里重點要說的慢性宮頸炎。
雖說不是所有的宮頸炎都會癌變,但由于慢性宮頸炎一般是因高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宮頸炎癥,所以要是不積極治療,很有可能發展為宮頸癌。
⑤慢性胰腺炎
相比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看起來似乎并不是很嚴重,也不至于致命。
殊不知,慢性胰腺炎如果不規范治療和干預,可能會形成胰腺假性囊腫,這便是胰腺癌的前期階段。
特別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鈣化性胰腺炎,要格外重視。作為“癌中之王”,胰腺癌是什么情況想必大家都知道,所以慢性胰腺炎患者一定不要疏忽大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