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上,雷軍站在聚光燈下,揭開了小米首款AI眼鏡的面紗。
“這不是普通的智能眼鏡,而是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是隨身的AI入口。”伴隨著雷軍的聲音落下,1999元的起售價出現在大屏幕上,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
這款僅重40克的眼鏡在發布后半小時內,小米商城官方渠道便宣告售罄。而在京東自營平臺,首日銷量即突破7000臺。小米的入局,標志著全球科技巨頭圍繞“下一代計算平臺”的爭奪戰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小米AI眼鏡
雷軍的“隨身AI入口”戰略
在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宏大版圖中,AI眼鏡被賦予了特殊使命——成為連接人與數字世界的輕量化入口。
在硬件配置上,這款產品搭載高通驍龍AR1芯片與索尼IMX681傳感器組成的1200萬像素攝像頭,采用開放式耳機設計并針對亞洲人臉型優化。
重量和續航,則是小米重點突破的技術瓶頸。通過創新的雙芯片架構(高通AR1+恒玄2700),小米AI眼鏡實現了8.6小時續航能力,顯著超越Ray-Ban Meta的4小時續航。40克的整機重量也比Meta產品輕2克,實現“全天無感佩戴”的設計目標。
“軟件定義硬件”的理念貫穿產品始終。小米自研的“超級小愛”AI助手提供三大核心能力:全局多模態交互(能聽能看)、全局執行(跨設備、跨應用操作)和個性化記憶服務。在發布會演示中,用戶通過語音指令即可完成拍照、商品識別甚至支付寶“看一下支付”等復雜操作。
小米的供應鏈布局同樣具有戰略眼光。歌爾股份作為獨家整機代工廠商,復用Meta/蘋果產線品控標準;歐菲光供應采用自研MGL多群群組鏡頭技術的攝像頭模組;瑞聲科技則提供20KHz寬頻揚聲器。
這一產業鏈協同使產品70%組件實現國產化,光學模組成本較2024年下降30%。
市場策略方面,小米選擇了一條務實的道路。內部預期銷量“三十萬臺往上”,相比Ray-Ban Meta全球200萬臺的銷量顯得保守。
針對中國高達52.7%的青少年近視率,小米與全國400家眼鏡門店合作提供配鏡服務,解決近視用戶的核心痛點。
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有待彌補。比如,雙芯片架構(高通AR1+恒玄2700)雖實現續航提升,但AR1芯片作為初代高通AR平臺,在3D建模、實時渲染等重度任務中可能存在性能不足。對比蘋果Vision Pro的定制芯片,小米在復雜場景的算力支撐上或顯弱勢。
同時,30萬臺以上的銷售預期也僅為Ray-Ban Meta銷量的15%,這或也反映出小米對消費級AI眼鏡的市場教育難度判斷謹慎,同時,雷軍強調“非短期盈利”的定位,可能導致產品研發投入受限于成本控制,進而影響迭代速度。例如,若300萬臺銷量目標未達成,歌爾股份等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產能支持或減弱,形成“銷量不足-供應鏈支持下降”的惡性循環。
此外,據使用者反饋,AI眼鏡配上近視鏡后,重量會加重約30g。增重設計與其“無感佩戴”的核心賣點形成沖突,反映產品在用戶需求優先級上的權衡困境,可能導致核心用戶(近視群體)與普通用戶的體驗割裂。
從Google Glass到百鏡大戰
AI眼鏡的全球進化史
事實上,智能眼鏡的發展歷程,是一部科技巨頭屢敗屢戰的探索史。
2013年,Google Glass以先驅者姿態登場,成為全球首款智能眼鏡。其右上角微型顯示屏和語音交互功能曾引發轟動,但因隱私爭議、外觀怪異及高達1500美元售價,問世兩年后便黯然退場。
隨后十年間,行業分化出兩條技術路線,VR眼鏡專注于打造沉浸式虛擬體驗,代表產品Meta Quest系列在游戲領域取得成功;AR眼鏡則以雷鳥、Rokid等品牌為代表,嘗試通過光波導技術實現虛擬與現實融合。
但兩者均未能突破“50克重量門檻”和續航瓶頸,使用場景受限。
2023年成為行業轉折點。Meta與雷朋合作的Ray-Ban眼鏡采取“減法戰略”——移除顯示屏,專注音頻與攝像功能,外觀與普通墨鏡無異。
這一務實選擇獲得市場熱烈回應,截至2024年9月,銷量突破300萬臺,遠超2023年全球消費級AR眼鏡20.5萬臺的出貨總量。
Ray-Ban Meta的成功點燃了全球市場。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達148.7萬臺,同比增長82.3%,其中中國市場貢獻49.4萬臺,同比激增116.1%。
2025年,AI眼鏡也迎來了集中涌現的契機。比如,陣列光波導+Micro-LED技術商用落地,讓雷鳥X3 Pro光效達2500nits,模組重量壓縮至8克,解決彩虹紋痛點;伴隨著高通AR1芯片實現端側AI推理,以及支持1200萬像素視覺搜索與健康監測等,讓用戶在使用AI眼鏡時,可以擺脫手機依賴;在輕量化上,主流產品重量降至40克以下,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加舒適的佩戴體驗。
據IDC預測,2025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將達550萬臺(同比+135%),中國市場以275萬臺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比+107%),同時,預測中還提到,預計到2035年,AI眼鏡年銷量有望達14億副,滲透率70%,與智能手機規模相當。
巨頭必爭之地
AI眼鏡的戰略價值解碼
當科技巨頭紛紛入局AI眼鏡,背后的商業邏輯遠不止于又一款硬件產品那么簡單。
爭奪下一代人機交互入口是核心動因,正如Meta CEO扎克伯格所斷言:“2025年將是AI眼鏡的決勝之年,行業將驗證能否走向數億甚至數十億用戶。”小米則明確將其定位為“隨身的AI入口”。
而技術成熟度曲線已越過臨界點,又讓大廠們在搶灘AI眼鏡時,更加絲滑。因為AI大模型使自然交互成為可能,比如小米將Deepseek-R1接入超級小愛助手,實現多模態交互。此前曾有消息稱,字節正在研發AI眼鏡,而要知道的是,字節的Seed1.5-VL視覺語言模型在60項評測中38項取得SOTA表現,若上述優勢被附加到AI眼鏡中,或將具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在大模型之外,互聯網大廠的生態協同效應,也為AI眼鏡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比如小米的1.6億月活設備構成天然流量池,AI眼鏡可與手機、汽車、智能家居無縫聯動。字節跳動雖缺乏硬件生態,但通過抖音、今日頭條等應用的龐大流量,能實現對產品的精準推廣。
同時,AI眼鏡也將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帶來新的機遇。據國金證券分析,AI眼鏡光學組件單機價值量達TWS耳機6倍。歌爾股份、歐菲光等企業已率先受益,若年銷量突破300萬臺,歌爾智能穿戴營收將增長15%+,歐菲光AR業務占比提升至25%。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市場對AI眼鏡也給出了較高的熱情。2024年,多家AI眼鏡廠商獲得單筆數千萬元融資,連一向謹慎的金沙江創投管理人朱嘯虎也入局投資Gyges Labs。
結語
盡管前景光明,AI眼鏡走向大眾仍面臨諸多挑戰。
隱私安全成為首要挑戰。目前,歐盟已啟動AR設備數據安全立法,要求設備必須配備攝像頭工作指示燈,隱私加密正成為行業準入門檻。其次,則是在技術上的進一步完善。比如當前用戶中78%仍以音頻功能為主,視覺交互滲透緩慢。
但也需看到的是,科技巨頭們已無法忽視這個正在爆發的市場。百度、華為均在加速布局,而三星、字節跳動、亞馬遜則都被曝出有發布新品的計劃,這也意味著“百鏡大戰”的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加劇。
作為先行者的雷鳥創新基于阿里通義模型打造的AI眼鏡已覆蓋全球超25國,在北美及日韓市占率超40%。
正如Meta內部人士所言:“Ray-Ban Meta的成功不是因為它踩中了風口,而是打造了風暴本身。”同樣,小米的入局,標志著這場圍繞人類視野的科技革命進入新階段。
而這場“百鏡大戰”,爭奪的不僅是市場份額,更是定義下一代人機交互的制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