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就發達國家來說,歐洲數量名列前茅。法國、德國、英國、瑞典等等,每年到這些國家旅游的人也很多。其實每一個地方,有過得好的,自然少不了不如意的。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西南部有一個國家就是后者,誰呢?阿爾巴尼亞。
圖為1987年,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一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亞人,是巴爾干半島上古老的民族之一,14世紀80年代末開始形成幾個封建制公國, 1415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獨立。
年輕人對于阿爾巴尼亞,或許會感到陌生,老一輩兒可是很熟悉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阿爾巴尼亞跟我國關系很好。許多國內專家技術人才,曾不遠萬里來到當地援建工程。
就地形來說,阿爾巴尼亞不占優勢。五分之三的地區都是山地和丘陵,80年代的時候,當地農民也是用牛車耕作種莊稼。可是一晃幾十年過去,阿爾巴尼亞日子過得挺不如意,過時的耕作方式在當地并不少見。
由于頻繁的干旱和現代化設施缺乏,阿爾巴尼亞農業占比很大,全國一半的人口從事農業種植業,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國外工作。出口較少,經常接受外國的經濟援助,也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
80年代,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街頭的少年,小背心短褲涼鞋,這畫面是不是很熟悉?地拉那作為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地形經濟限制,雖然不夠美輪美奐,氣候和綠化還是很不錯的。全市樹木掩映,公園和街心花園200多處,傳統特色的老建筑也不少。看了這些老照片,上了年紀的過來人應該有些感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