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樂豆世紀影業:《醬園弄·懸案》評價電影常用視角有哪些
對比近幾年其它口碑兩極分化的電影,《醬園弄·懸案》的好評與差評,往往并不統一在電影本體上。它的口碑撕裂,還與當下大眾評價電影時的視角越來越發散有關。
有些人評價電影,是從電影本體出發,順著導演的思路去理解影片。而有些人評價電影,是從自己的期待和理解出發,大有“順我者佳,逆我者爛”的架勢。
陳可辛不是類型片導演,他拍《投名狀》時手里握著“功夫皇帝”李連杰,卻愣是不拍打打打,而是去拍兄弟情。他的電影里有他自己的思路。
于是,兩種評價視角的人,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比如懸疑這個事。順著導演思路的人看《醬園弄·懸案》,會很快就發現陳可辛要拍的不是這個案子有多懸,那他就不會用懸疑類型片、刑偵類型片的評價標準去打分,而是更多地注重鏡頭、剪輯、表演、主題提煉等作者屬性的維度。
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先想導演的意圖。假如某處自己體感不舒服,但只要這個不舒服是導演想要給我的,是影片主題所需要的,那就接受。
而從自我體驗出發的人,則會全程陷入到“并非預期的懸疑片”“奇案不奇、懸案不懸”所帶來的痛苦中。如果再有一些鏡頭(比如楊冪和趙麗穎的部分念白)或片段(比如野豬逼供)讓他們無法理解或體感不適的話,那就很難阻止他們映后給出差評了。
還有一些觀眾是對詹周氏殺夫案有所了解的,是對影片還原歷史故事有所預想的,那同樣會得到不及預期的體驗。因為本片只是部分取材于這起歷史事件,隨后為了豐富敘事和主題表達,不僅對案件本身“添油加醋”,還用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案件之外的人。給陳可辛扣上個“魔改”的帽子,也不算冤枉。
其實,目前為止除了粉絲的互相攻擊之外,關于影片的評價,分歧更多的還是源于大家站在了不同的視角。陳可辛沒有在影片里投入實驗性的東西。因此藝術層面的爭議并不多。只是有些人認為點到即可,有些人認為僅點到還不夠。
比如“逼供-翻案-再逼供-再翻案”的主線推進,有些人體感是清晰明了,有些人體感是零碎散亂。這從來就沒有統一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