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當古典樂發燒友陳沫初次踏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東藝”)時,路上行人寥寥,他不禁心生疑問:如此冷清之地,劇院該如何經營下去?然而,不久后柏林愛樂樂團首次訪滬并在東藝連演兩晚,轟動全國。今年 6 月 25 日,東藝舉辦 20 周年發布會,其發布的 2025/26 秋冬演出季菜單中,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頂級交響勁旅將在 11 月接連到訪,眾多樂迷驚呼東藝邀來了“朋友圈”里的最強陣容。二十年風雨兼程,東藝走出獨特發展道路,成為帶動區域“由冷到熱”的文化地標,13.47 億元總收入、逾 1100 萬觀眾人次、平均上座率 80%的傲人數據背后,蘊含著諸多發展奧秘。
因改革而生:創新運營模式,引領行業變革
2004 年底,由法國建筑大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東藝在陸家嘴金融城驚艷亮相。2005 年 7 月 1 日正式對外運營后,這座形似“蝴蝶蘭”的標志性建筑,彌補了當時浦東大型文化設施的空白,迅速成為浦東標志性文化地標之一。
作為由上海市、浦東新區兩級政府投資興建的大型公益性文化設施,東藝從運營伊始就大膽創新,嘗試國有劇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劇場的運營難題破解之道。在當時,大型劇院建成后多由某一文化事業單位管理,政府每年劃撥運營費用,但這種體制在市場經濟中局限性日益凸顯,缺乏市場經營意識與開拓精神,導致演出場次不足、收入入不敷出。東藝向全國招標管理和運營,這一決策在當時頗具前瞻性,展現了上海的開放與創新精神。
如今,由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與上海報業集團共同組建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負責東藝劇場及相關附屬設施的管理和運營。為確保劇場持續健康運營,業主方從經營管理、資產和設備管理、人才引進和培養三個方面細化 25 項指標,對國際頂尖劇樂團演出劇目質量、頂尖藝術家演出場次、作品首演標志性演出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同時對觀眾滿意度、公益性演出活動場次等提出明確要求。量化、細化的指標替代了模糊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概念,使東藝的現代化管理成為可能。
20 年間,東藝從開國內劇院管理招標先河,到推出亞洲首個跨年度演出季,見證了中國劇院從傳統管理向國際化運營的跨越。多個業內“第一”在東藝誕生:全國第一家組建劇場藝術委員會、世界第一家組織評選并有計劃地引進“世界十大交響樂團”、全國第一家推出與國際接軌的跨年度演出季、全國第一家創辦駐廳樂團、全國第一家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 ISO9001、ISO14001 質量環境體系認證、全國第一家實行會員制、全國第一家所有演出設學生票。此外,“東方市民音樂會”連續舉辦 19 年近 800 場次,累計觀眾破百萬人次,是全國最大的普及音樂會;“東方名家名劇月”以民族戲曲為核心,累計舉辦十五年,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平臺。
因品質而盛:聚焦高端演出,打造文化品牌
在 20 周年發布會現場,東藝公布的 2025/26 秋冬演出季令人矚目,48 臺 77 場高含金量的中外演出將在 8 月至 2026 年 1 月密集上演,其中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雙子星”的登場最為亮眼。
東藝與這兩支世界頂級樂團淵源深厚,既是柏林愛樂首次訪滬的主辦劇院,又是維也納愛樂的首個中國戰略合作伙伴。2005 年,東藝打響“攻克柏林”第一槍,為核心品牌“聽交響·到東方”奠定基礎,2017 年更是創下一個月內連迎兩大天團的中國劇院史紀錄,今年這一盛況將再度上演。
業內人士認為,劇院運營的關鍵在于定位準確、特色鮮明。東藝以引進高品質交響音樂會作為品牌戰略,打造“世界十大交響樂團”頂級音樂會,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 20 年里累計 10 次到訪。以“國內領先、亞洲一流、世界聞名”為目標,東藝不僅與世界名家名團結下深厚情誼,還通過深度戰略合作“綁定”優質資源。
20 周年發布會上,眾多曾到訪東藝的名家名團紛紛錄制視頻送上祝福。著名指揮家捷杰耶夫稱東藝 20 歲生日是“大事”;小提琴女神安妮 - 索菲·穆特感念初次造訪的美好印象,祝愿東藝吸引更多年輕音樂愛好者;當紅指揮鬼才庫倫齊斯盛贊東藝的管理和觀演氛圍,期待再次演出。
曾有觀點指出,東藝開業前 10 年到訪的頂尖樂團超過這座城市過去 100 年的總和,這既是國際大都市文化建設的成果,也是東藝堅持品質戰略的體現。面對觀眾迭代和觀演升級,東藝骨子里的“創新”因子使其總能搶占先機。2017 年,東藝推出“東方質造”概念,從單一劇場經營向節目制造領域延伸,開啟多元化、年輕化、品牌化戰略發展新征程。在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游局)作為第一出品人,以及浦東新區文化基金扶持下,東藝整合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文化資源,先后推出六臺高水準舞臺作品,實現“碼頭”與“源頭”的相互啟發。
2024 年是東藝自制劇“爆發年”,解放日報社聯合出品的話劇《向延安》以 1937 年淞滬會戰為背景,通過諜戰故事詮釋理想信念力量;改編自曹禺劇本的舞劇《雷雨》以現代審美重構經典,賦予傳統文本新生命力。兩部原創劇目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國內巡演成績斐然,成為上海文化品牌的生動詮釋。
東藝總經理雷雯表示,劇院硬件在竣工時就已“舊”了,關鍵在于不斷創新,讓觀眾對未來作品充滿期待。東藝不僅要能在全國配置資源,還要邁向具有海外影響力的臺階,用國際語言講述上海故事、中國故事。
因觀眾而旺:注重觀眾體驗,構建美育閉環
對于劇院而言,觀眾至關重要。東藝認為,觀眾不僅是臺下的參與者,更是劇院文化的共創者。
成立之初,東藝設立每月第一個周六下午的免費開放日制度,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劇院“硬件”。2009 年,東藝成為全國首個嘗試會員制營銷的劇院,當時已累積上萬名會員,“免費開放日”升級為免費“會員活動日”,豐富市民的“軟件”生活。2022 年,“會員活動日”全面改版為“觀眾藝享日”,劇院還策劃活動走出上海,帶領觀眾踏上“中國劇院之旅”,與名家交流,感受不同城市文化脈動。
2022 年 11 月,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觀眾藝享日”吸引近千名觀眾參與,劇院大堂里練瑜伽成為獨特風景。最新數據顯示,東藝會員核心觀眾人數已近 40 萬,走進劇場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2018 年,東藝成立藝術教育部,以演出引進和運營為主體,節目制作和藝術教育為兩翼。一個典型的東藝觀眾家庭中,孩子是學員,父母是會員,全家“總動員”,“會員 + 學員 + 演員”的模式串聯起美育閉環,會員、學員相互轉化,與劇院發展同頻共振。
東藝 2025/26 秋冬演出季發布后,社交媒體上不少外地樂迷已計劃上海之旅。可以說,東藝的 20 年是上海市民“過江看戲”到全國觀眾“跨城赴約”的文化躍升縮影。
攜手笑果文化:開啟年輕化轉型,構建文化新生態
在下一個 20 年的發展藍圖中,東藝瞄準了新的賽道。發布會上透露,東藝將與同處浦東新區的笑果文化聯合打造“喜聚東方”廠牌,這一合作備受關注。笑果文化作為國內脫口秀行業的領軍企業,以其獨特的喜劇風格和創新的演出形式,深受年輕觀眾喜愛。東藝與笑果文化的攜手,是傳統高雅藝術殿堂與潮流文化的一次深度融合。
通過打造“喜聚東方”廠牌,東藝將進一步激發劇院的“年輕力”。笑果文化在脫口秀領域的豐富經驗和龐大粉絲基礎,將為東藝帶來全新的觀眾群體和演出形式。雙方將整合各自資源,共同策劃和制作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演出項目,滿足年輕觀眾對于多元化文化的需求。
同時,東藝還將與上海圖書館等花木文化集聚區的“鄰居”攜手,構建開放、共享的文化生態平臺。這一舉措將打破文化場館之間的界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展覽、講座等,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從傳統高雅藝術殿堂轉型為兼具潮流文化基因的復合式文化空間,當頂尖演藝資源和社會大美育活動成為串聯起文旅商體展的“珍珠”,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已遠不止于一個靜態的地標,它正以開放的姿態和創新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戰,開啟更加輝煌的下一個 20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