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相約音樂之城·唱響時代贊歌”2025哈爾濱之夏合唱節在哈爾濱音樂廳圓滿落幕。這場持續三日、匯聚18個省市61支合唱團近3000名合唱愛好者的音樂盛宴,為第37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注入了強勁活力。
此次合唱節選址哈爾濱,絕非偶然。北京合唱協會將這一盛會落于冰城,既是看重“哈夏”音樂會這塊金字招牌的深厚底蘊與平臺影響力,更是被這座城市持續迸發的活力與涌動的流量所吸引。從“音樂之城”的藝術積淀到四季升騰的文旅熱度,哈爾濱文化IP的展現出的持久生命力,是對專業平臺的信賴,更是對一座城市活力與魅力的肯定。
流量磁場效應顯現
八方歌者為“樂”奔赴
六十四載“哈夏”音樂會,早已將藝術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肌理。從中央大街的音樂長廊到松花江畔的夜游歌聲,貫穿全城的音樂生態讓哈爾濱形成了獨特的“流量磁場”。
合唱節期間,《我的祖國》《有雪的日子真好》《世界贈予我的》《民族記憶》《沁園春·雪》《鴻雁》《松花江上》等經典曲目輪番上演。歌者們以合唱為橋,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唱響了一曲曲動人的時代贊歌。
18個省市61支合唱團、近3000名歌者從全國各地齊聚冰城,直觀展現了“哈夏”音樂會的超強吸引力。這些跨越千山萬水而來的歌者,既是藝術的參與者,更是城市流量的攜帶者。
來自北京的合唱演員劉緞芳特意提前兩天抵哈,打卡了中央大街音樂長廊和哈爾濱音樂學院:“早就聽聞哈爾濱是‘音樂之城’,這次來不僅能和全國高手交流,更親身感受了這里濃厚的藝術氛圍。”來自甘肅的合唱演員劉承在演出間隙,跟隨隊員們體驗了松花江夜游:“沒想到夏天的哈爾濱這么有魅力,音樂和美景相得益彰,回去一定要好好給親友推薦。”
角色轉換,正是文化IP實現流量轉化的關鍵。從便捷的交通網絡到舒適的住宿環境,從豐富多樣的美食文化到熱情周到的城市服務,再到國際水準的演出場地與完善的配套設施,這些“硬件”與“軟件”共同構成了哈爾濱的核心競爭力,以音樂平臺帶動流量,將短暫關注轉化為深度參與。
活躍度激活經濟鏈
音樂賦能文商旅融合
近年來,哈爾濱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大步邁進,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城市流量與活躍度持續攀升。
“這些合唱團成員對合唱充滿熱愛,隨著演唱水平提升,他們渴望登上更高規格的舞臺。此次得知要到音樂之城哈爾濱演出,且能站上國際水準的哈爾濱音樂廳舞臺,各地合唱團報名熱情高漲。”北京合唱協會理事長、2025哈爾濱之夏合唱節評委王瑞璞坦言,對全國合唱愛好者而言,來到哈爾濱、站上哈爾濱音樂廳的舞臺,既是承載音樂夢想的殿堂,更是對多年努力的最高禮贊。
王瑞璞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哈爾濱的音樂氛圍、哈夏的品牌影響力,以及這座城市近年來展現出的文旅活力,讓我們堅信這里是舉辦合唱節的最佳選擇。”事實證明,這場選擇是一場雙向奔赴,2025哈爾濱之夏合唱節借助哈爾濱的流量與活躍度擴大了影響,冰城則通過合唱節進一步讓“音樂之城”的藝術氛圍更豐富多元。
當冬日的冰雪尚未在記憶中完全消融,夏日的旋律已在松花江畔悠揚響起。從去年冬天火遍全國的“爾濱”熱,到今夏“哈夏”音樂會引發的音樂狂潮,哈爾濱這座被稱作“冰城”的北方都市,正以冰雪與音樂為雙輪,驅動著多元魅力的持續釋放,在四季流轉中不斷刷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也收獲著跨越時節的長遠品牌價值。
從冰雪大世界到音樂廳,從啤酒節到合唱節,文化已成為哈爾濱文旅經濟的強勁引擎。當來自新疆的合唱團員在哈爾濱音樂廳前即興演唱,當廣東愛樂者手持合唱節節目單排隊購買“爾濱禮物”,這座聯合國授予的“音樂之城”正在證明,流量可以如音樂般持久,文化能如冰雪般璀璨。哈爾濱的夏天,因合唱而更響亮;哈爾濱的冬天,將因這份響亮而更溫暖。
來源:哈爾濱日報
實習生 趙瑞瑄 記者:于秋瑩 文/攝/視頻
責任編輯:田苗
審核:董景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