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特朗普這場關稅大戲,演到最后,主角居然不是中國了,當初在臺下嗑著瓜子看熱鬧的盟友們,一個個被揪上了舞臺,這才發(fā)現自己才是那個要挨板子的人。
這場戲的開場所有聚光燈都打在中國身上,歐盟跑去美國游說,說我們真正的對手是中國,應該聯手才對。
印度在旁邊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盤算著怎么搶下中國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只有中國,二話不說,直接站出來,你加多少,我就跟多少,用對等的關稅硬碰硬。
結果中國反倒成了第一個拿到“豁免權”的,當然這豁免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打出來的,當別的國家還在為90天的暫緩期感恩戴德時,加給中國的關稅早就生效了。
可誰知道風水輪流轉得這么快,一轉眼,中國又成了“特例”,只是這回的劇本,跟之前完全反了過來。
特朗普政府近期放出話來,說寬限期到頭了,不打算再延了,那些曾經的看客,什么歐盟、日本、印度,包括美國那一票傳統(tǒng)盟友,突然發(fā)現自己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相反,在中國手里捏著一份單獨的“休戰(zhàn)協議”,暫時退到幕后,悠閑地看著臺上亂成一鍋粥。
這份中美之間的休戰(zhàn),妙就妙在“對等”兩個字,這事從5月12號開始,為期90天,要到8月份才到期,這段時間里,美國暫停對中國加征那要命的24%關稅,作為交換,中國也暫停對美國加征同等額度的關稅。
可誰曾想,美國的盟友們拿到的劇本就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了,反而把那個從4月9號開始的90天暫停,當成了美國單方面的“施舍”。
歐盟、日本這些國家,當初為了顯得和美國站在一邊,根本沒對美國采取任何反制措施,可現在的處境就尷尬了,如今美國要翻臉,他們手里連個可以上桌談判的籌碼都沒有,除了干等著,也沒其他辦法了。
這種角色的乾坤大挪移,在日本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特朗普罵起日本來,那叫一個不留情面,他指著鼻子說,日本這個盟友被美國“寵壞了”,既不買我們美國的車,鬧米荒的時候也不肯買我們的大米。
特朗普還向日本施壓,說考慮把對日本的關稅直接拉到30%甚至35%,之前那個懸在所有汽車生產國頭上的25%汽車關稅,對別人可能還有得商量,但對日本,特朗普政府的態(tài)度是絕不取消。
要知道,日本之前還抱著一絲幻想,指望著靠著幾十年的盟友情分,能讓美國高抬貴手,豁免了汽車關稅,但在“美國優(yōu)先”這四個字面前,所有的幻想都顯得那么天真,美國甚至得寸進尺,要求日本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多買美國的武器,這下東京算是把那句老話品出味來了:做美國的對手是危險的,但做美國的盟友,更是致命的。
當然,面對這種壓力,盟友們也不是個個都溫順如羊,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就罕見地撂了狠話,說法國絕對不接受不對等的歐美關稅協議,日本經濟再生大臣也一遍遍地在媒體面前重復,日本絕不會以犧牲本國農業(yè)為代價,去換取和美國的一紙協議。
可是這種抵抗的姿態(tài),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跟美國人商量好的一出雙簧,還真不好說,畢竟特朗普這幾周,一直拿日本當反面教材,指著日本的鼻子警告其他國家,就是想讓其他盟友來找美國談判。
如今盟友們的心,早就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被打散了,一個個各懷鬼胎,他們當初跟著美國圍堵中國,心里都盤算著能從中國身上撕塊肉下來,分一杯羹,可結果他們發(fā)現美國自己都拿中國沒辦法,反而一扭頭,開始壓榨自己這些小兄弟,讓他們繼續(xù)為美國的利益往前沖。
這場國際貿易舞臺上看似雜亂無章、反復無常的大戲,但真正的操盤手,可能根本不是關稅本身,所有外交上的變臉和叫罵,最終都指向了一部藏在幕后的美國國內法案,那個所謂的“大而美”法案。
特朗普近期的所有言行,似乎都是為了給這部法案的通過鋪路,這部法案在國會跌跌撞撞、以微弱優(yōu)勢涉險過關,而這背后隱藏的野心,遠比表面上的財政刺激要復雜得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用對外加征的關稅,來填補對內減稅造成的巨大財政窟窿。
目的就是要徹底重塑美國的產業(yè)格局,尤其是在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這些關鍵領域,想用法律,強行把美國從中國的供應鏈上“剁下來”。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法案設計了一張名叫“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的網絡,這張網不僅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對風能、太陽能這些環(huán)保企業(yè)的補貼,更是用一系列近乎嚴苛的條款,試圖把任何與中國沾邊的企業(yè),都徹底排除在稅收優(yōu)惠的大門之外。
這還不算完,更狠的還在后頭,只要美國公司跟“被禁止的外國實體”有技術許可合作,或者從他們那里采購了相當比例的產品或原材料,甚至只是支付了一筆可能被解釋為賦予了對方“有效控制權”的款項,那么就會被剝奪補貼資格。
恐怕特朗普沒想到,這項本來是為了強化美國本土制造、保障供應鏈“安全”的法案,產生的第一個直接后果,卻是對美國自己的產業(yè)來了一記響亮的耳光,政策的巨大不確定性,讓無數美國企業(yè)受到了影響。
隨著法案的細節(jié)逐一公布,一連串項目取消、暫停或延期的消息就接踵而至,投資超過10億美元的遠景動力,直接以“政策不確定性”和“成本敏感性”為由,暫停了在南卡羅來納州電池工廠的設備安裝。
美國本土的FREYR公司和KOREPower公司,也緊跟著宣布,取消在佐治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電池生產項目。
韋爾斯利學院那邊一算賬,就更嚇人了,2023年上半年,企業(yè)在美國宣布了19個和電池相關的投資項目,總金額高達67億美元,而自從特朗普上任、相關政策的風向開始轉變以來,新宣布的項目,只有區(qū)區(qū)3個。
就連特斯拉的馬斯克都忍不住公開炮轟,說這部法案會摧毀數百萬美國人的就業(yè)崗位。
不難看出,美國就是想通過一部法律,強行戒掉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在技術、產能和成本上,美國短期內根本就找不到替代品,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這種試圖用政策壁壘,強行在自己身邊砌起一座產業(yè)孤島的做法,不僅粗暴地割裂了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全球高效分工體系,更讓美國自己的能源轉型之路,變得越來越崎嶇難行。
當特朗普政府在國際上耀武揚威,揮舞著關稅大棒逼迫盟友站隊時,他自己的國內政策,正以一種誰也沒想到的方式,讓自己陷入了筑墻自困的尷尬境地。
最終所有的問題,又繞回到了特朗普本人身上,如果這部“大而美”法案這張牌,他打得順手,那么接下來,他可能會對盟友們更加強硬,可如果法案的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引發(fā)的經濟陣痛超出了他的預期,那么他很可能又會暫時放軟身段,把關稅的暫停期再延長一段時間,好給自己留點喘息之機。
要是他最終真的選擇了延長,那么外界將有更多的理由相信,一個月之后,美國同樣會延長與中國的關稅暫停,那將不僅僅是某個期限的推遲,更可能預示著,這場由他親手發(fā)起的、試圖重塑世界秩序的宏大實驗,正在一步步走向一個無人喝彩的爛尾結局。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