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的手腕突然腫得像饅頭,連麻將都抓不起來,連梳頭都要靠另一只手幫忙……”湖南寧鄉70歲的楊嗲嗲在診室里焦急比劃,他的左手因長期忽視疼痛,最終被確診為腕關節結核,關節變形、膿液滲出,險些致殘。這一案例并非個例,手腕疼痛背后可能隱藏著四種致命疾病,輕則影響生活,重則危及健康。
一、腕管綜合征:辦公室“鼠標手”的隱形殺手
典型癥狀:手腕疼痛伴拇指、食指、中指麻木,夜間加重,持物無力。
真實案例:南昌54歲的李先生因長期電腦辦公,出現右腕疼痛、手指麻木,被診斷為腕管綜合征。醫生通過松解針松解術,才緩解了正中神經受壓的危機。
病因解析:腕管是連接手掌與前臂的“隧道”,正中神經和肌腱穿行其中。長期打字、使用鼠標或腕部過度屈伸,會導致腕管內壓力升高,神經被卡壓。數據顯示,60%的職場人曾受“鼠標手”困擾,但僅30%的人會主動就醫。
專家提醒:若出現“夜間麻醒”“握筷無力”等癥狀,需立即進行肌電圖檢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二、狹窄性腱鞘炎:家庭主婦的“媽媽手”
典型癥狀:橈骨莖突(手腕外側)疼痛,拇指活動受限,局部可觸及硬結。
真實案例:一位哺乳期媽媽因長期抱娃,右手腕長出黃豆大小的囊腫,被確診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醫生通過針刺穿透囊腫、擠出囊液,并配合中藥外敷,才避免手術。
病因解析:腱鞘是包裹肌腱的“保護套”,反復摩擦會導致炎癥和增生。家務勞動者、手機控、新手媽媽是高危人群,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6倍。
自測方法:將拇指握于掌心,腕關節向尺側偏轉,若橈骨莖突劇痛,即為陽性體征。
三、類風濕關節炎:免疫系統的“自相殘殺”
典型癥狀:多關節對稱性疼痛、腫脹,晨僵超過1小時,嚴重者關節畸形。
真實案例:上海58歲的張女士因手腕持續疼痛、手指變形,被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醫生通過抗風濕藥物和生物制劑聯合治療,才控制住病情進展。
病因解析:這是一種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關節滑膜,導致軟骨和骨破壞。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超500萬,但早期誤診率高達60%,常被誤認為“勞損”。
關鍵信號:若手腕疼痛伴低熱、乏力、體重下降,需立即檢查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抗體。
四、腕關節結核:被忽視的“隱匿殺手”
典型癥狀:手腕腫脹、疼痛,局部膿腫,久治不愈,甚至關節畸形。
真實案例:湖南楊嗲嗲因手腕疼痛兩年未重視,最終確診為腕關節結核,關節腔內擠出大量膿液,險些截肢。
病因解析:結核桿菌通過血液傳播至腕關節,引發感染。早期癥狀與普通關節炎無異,但常規抗炎治療無效,且疼痛持續加重。
高危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長期接觸結核病患者。
診斷金標準:關節穿刺液檢測結核桿菌DNA,或X光片顯示骨破壞。
如何自救?專家給出“三步法”
- 立即制動:用護腕或夾板固定手腕,避免二次損傷。
- 冷敷鎮痛:急性疼痛期用冰袋冷敷,每次15分鐘,每日3次。
- 就醫排查:若疼痛持續超過2周,或伴發熱、麻木、無力,需立即進行影像學(X光/MRI)和血液檢查。
手腕疼痛不是“小毛病”,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從楊嗲嗲的案例到職場人的“鼠標手”,每一種疼痛都值得被認真對待。記住:早診斷、早治療,才能守住手腕的“靈活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