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冰冷的鋼鐵發出震耳欲聾的交響,當龐然大物在我們注視下逐漸成型,那種源自工業血脈深處的震撼與自豪,是任何虛擬世界的喧囂都無法比擬的。近日,在中國船舶集團渤海造船的現場,又一則消息傳來,足以讓每一個關心中國工業發展的“老伙計”們熱血沸騰。這一次,中國兵器武重集團與中國船舶集團渤船,這兩大“國之重器”的代表,跨區域、跨領域地走到了一起,他們聯手打造的國內首臺套數字化專用系統,圓滿交付了!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設備交付,它標志著武重集團在船舶工業領域的制造技術,完成了一次關鍵的“蝶變”——從我們熟悉的傳統數控機床,正式轉型升級為更為先進的數字化智能系統制造。[2] 這背后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更高的效率、更精準的控制,以及更強大的制造能力。對于咱們這些見證了國家一步步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針強心劑。想當年,我們為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而徹夜難眠,為C919翱翔藍天而熱淚盈眶,如今,看到這些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們,正用智慧和汗水,為國家的工業脊梁添磚加瓦,心中的那份踏實與驕傲,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武重和渤船的緣分源遠流長,兩者同為國家“一五”時期“156”項重點項目之一,可以說,從根上就流淌著艱苦奮斗的紅色基因。
回望過去,武重集團早已不是那個僅僅生產“傻大黑粗”機床的企業。截至目前,已經有近3萬臺套各式各樣的機床和專機設備,從武重的車間走向全國,服務于我們國家的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每一個關鍵領域。 同時,他們的產品還遠銷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中國制造”的牌子在世界范圍內熠熠生輝。 從我們日常乘坐的高鐵,到仰望星空時的航天飛船,背后或許都有著武重設備的身影。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貢獻,才是真正的“大國工匠”精神。這次與渤船的合作,更是攻克了多項“卡脖子”技術,將核心零部件的國產配套率提升至85%以上,這在當下的國際環境中,其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在一片叫好聲中,我們或許也該冷靜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常常強調“彎道超車”,癡迷于各種“黑科技”的突破,似乎覺得傳統制造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盡管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一些核心領域,我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數據顯示,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的國產化率目前僅為6%左右。 而作為機床“大腦”的高檔數控系統,超過90%的市場份額仍由西門子、發那科等國外品牌占據。
這意味著,我們在歡呼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差距。真正的強大,不僅在于我們能造出多少先進的設備,更在于這些設備有多少是我們自己從“根”上掌控的。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數字化、智能化的“面子”,更需要的是在基礎材料、核心算法、精密工藝等“里子”上,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匠心精神。這或許不是最能吸引眼球的,但卻是我們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最堅實的一步。
您如何看待傳統重工業的這次“華麗轉身”?在您看來,除了看得見的“大國重器”,我們更應該在哪些“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真知灼見,一起聊聊咱們國家工業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