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20萬單!1小時,28.9萬單!”
6月26日,小米YU7用一串足以載入汽車工業史的數字,改寫了汽車行業的競爭規則。
然而,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將小米汽車自身與整個行業卷入了一場充滿機遇與風險的漩渦:產能危機、口碑反噬、對手恐慌、設計爭議……一場由流量主導的汽車行業新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戲劇性方式展開。
流量盛宴的帷幕已然拉開,但盛宴之下,暗流洶涌。
流量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被流量“反噬”這事,小米有前車之鑒。
2024年3月28日,雷軍站在聚光燈下,用一場堪比蘋果發布會的“科技春晚”將小米SU7(參數丨圖片)推向市場。4分鐘大定破萬的成績刷爆社交平臺。彼時的雷軍,是“勞模企業家”,是“科技極客”,更是“米粉心中的神”。
然而,短短一年后,這位“流量之王”卻深陷輿論漩渦——安徽高速事故、SU7 Ultra碳纖維機蓋爭議……曾經引以為傲的網紅營銷,成了反噬品牌的利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流量越大,爭議越大,可以預想YU7往后的命運,將被網友或同行們拿著放大鏡找缺點,稍有不慎,熟悉的劇情將會重新上映。
深諳流量雙刃劍屬性的雷軍,顯然意識到了這一潛在隱患。他擔心的不僅是來自流量的反噬,更包括同行的“捧殺”,意識到這一點后,他立即付諸行動。
4月18日,雷軍的一場個人直播,被他開成辟謠專場,試圖停止這場“造神大戲”,他在直播間幾乎回應所有網絡熱門梗:不是高考狀元、沒考過700分,人生低谷期卡里也沒有冰冷的40億,請大家幫我辟謠。
直播臨近結束,雷軍還說:
“我其實是個社恐,網上有人說我真會營銷,我都沒話說了。”
諷刺的是,這場旨在‘降溫’的辟謠直播,本身卻成了一場現象級的流量盛宴:直播最高同時有101萬+人在線,總點贊數逼近2億,一場直播漲粉超過83萬,直播期間更是穩居熱榜排名TOP 1。
而在6月26日的小米YU7發布會后,雷軍再次接受媒體群訪并回應小米汽車境況,以及過去以來小米曾經歷過“流量反噬”、負面輿情等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環境,無論哪個企業比較火,它的輿情都特別復雜。應對這個時代變化,小米會謹言慎行,對每一句話要說的準確,把事做好,因為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流量沉寂之后的第一個“瑕疵”已經顯現:截止7月2日,YU7標準版交付周期長達58-61周,即便頂配Max版也要等待39-42周,甚至連SU7的交付時間也需要38-41周,SU7積壓的十幾萬輛訂單尚未消化,YU7又新增近29萬訂單,累計待交付量接近50萬臺。
從北京亦莊的相關文件看,小米在建設工廠擴張產能上已經足夠“雞血”,但還遠遠不夠。一期工廠月產能極限僅2.5-3萬臺,目前已經全負荷運轉。二期工廠投產后,前期月產能不足,后期拼盡全力才能媲美一期。而三期工廠尚在規劃,恐怕最快也要2026年才能投產。
“賣爆”本身已成系統性風險,面對這50周以上的交付周期,部分消費者已經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是真的需要這個產品,還是被氛圍裹挾?
友商降價應對YU7沖擊波
小米YU7這波現象級的“爆單”,更是給友商們帶來了無差別的沖擊波,引發了一場車圈大恐慌。
據《晚點 Auto》獨家消息,小鵬內部火速調整G7定價,預售價或從23.58萬斷崖式下探至20.99萬,悍然擊穿21萬心理大關——不惜血本的“割肉求生”,明眼人皆知,其目的正是為避開YU7的致命鋒芒。
智界反應更為迅猛,在YU7發布當日即限時補貼2萬元、綜合補貼最高至5.4萬元,時間截止到7月31日,根據外界推測,智界此舉大概率是受到小米YU7影響。
樂道L60、極氪7X、智己LS6、阿維塔07、嵐圖知音等一眾與YU7貼身肉搏的車型,銷量陣地瞬間遭受重壓。極氪杭州奧體中心店的景象堪稱縮影:YU7發布后的首個周末,展廳客流慘遭腰斬(同比暴跌52%);昔日日均3-5臺的極氪7X,兩天僅售出1臺。
最慘的是小鵬G7,還沒正式發布,就已經承受了YU7的壓力,在何小鵬的小紅書上,無數網友表示小鵬G7的外觀沒有小米YU7好看,但凡G7的外觀好看點,都不會去買YU7。這直觀反映了在流量裹挾下,消費者對顏值的極致追求,已超越了對品牌歷史或技術參數的考量。
圖源:小紅書
大家一起圍攻光明頂,沒想“列強”竟是你小米。
為了應對小米YU7的沖擊波,友商們紛紛開啟了搶單模式,據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智己、蔚來、極氪、智界、阿維塔等品牌均已啟動“截胡”策略。
以蔚來為例,如果購買蔚來品牌旗下車型,可報銷YU7鎖單定金5000元;若選購樂道車型,也可報銷5000元定金,但需經過店長申請報備;購買螢火蟲車型則可以報銷2000元定金。
極氪的銷售人員則表示可報銷YU7定金,不過地區不同政策也不同,比如在四川,已下定YU7的消費者轉購極氪則可能獲得積分獎勵。在長沙,YU7車主轉購智己可享受定金報銷;在西安,YU7車主轉購智己后,其定金將轉換為電卡費用,可于全國大部分充電樁上使用。
對于友商“截胡”這個事,雷軍也坦然接受,甚至主動推薦起友商車型。在7月2日的直播中,雷軍表示“如果大家急著用車,我覺得國產新能源車都還不錯,比如明天將發布的小鵬G7、月底將發布的理想i8,當然,Model Y也不錯。”
同時也表達了對部分友商通過詆毀來搶單的不滿:“實話實說,內容不太準確,甚至有一些詆毀和歪曲,我覺得大可不必,每個產品有自己的優點,自信的話講自己優勢就行,沒必要詆毀。”
無論如何,這場由小米單方面掀起的“訂單戰爭”,已迫使整個行業陷入集體焦慮,不惜代價爭奪那被YU7洪流裹挾的、所剩無幾的消費者注意力。可見,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一款“爆品”足以瞬間改寫競爭規則,讓所有對手淪為被動防御的“恐慌者”。
“美學平權”時代,原創設計還重要嗎?
造車的邏輯很簡單,就是為了把車賣出去,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車企的共識是,技術決定一切,但市場當下對YU7的反應告訴他們,顏值才決定一切。這迫使整個行業重新審視一個核心問題:在爭奪消費者注意力的戰爭中,原創設計的尊嚴是否必須向“流量密碼”低頭?
從SU7的“保時米”稱號到YU7的“法拉米”調侃,小米汽車的設計語言始終游走在高端經典與微妙模仿的邊界線上。
在小米YU7發布官圖的那天,法拉利官方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動態,曬出自家定制版綠色車型,配文強調“家族傳承與原創精神”,被網友解讀為內涵小米。
圖源:法拉利微博
不過,小米汽車設計總監Shin在視頻中否認參考法拉利車型,雷軍則發文稱“小米YU7繼承小米汽車家族設計,是延續,也是進化”。從法律角度看,中國專利法規定外觀侵權需要五視圖1:1的復刻,而YU7在機蓋線條、尾燈細節等均有改動,處于“擦邊但不違法”的灰色地帶。
這種“撞臉”爭議不是第一次。去年第一款車SU7就因為長得像保時捷Taycan,被戲稱“保時米”,保時捷當時用“心有靈犀”輕描淡寫帶過。
有網友吐槽:“以后造車就兩步——先選對標豪車,再改個名字貼標。”
圖源:小米汽車
在3分鐘20萬訂單的沖擊下,其他車企很難不去效仿小米的造車邏輯,它向所有車企,尤其是那些在銷量泥潭中掙扎的品牌,展示了一條看似“捷徑”的生存法則:
與其投入巨資和漫長時間進行原創設計探索與核心技術創新,不如精準“對標”一款已被市場驗證成功的豪華車型外觀,進行快速、低風險的“本土化改良”。
傳統車企CEO受制于職業經理人身份,或許難以復制同類營銷,但是在造車這件事上可像素級復刻小米。電車通預測,保時捷、法拉利、蘭博基尼等品牌的經典設計元素,將被無數CAD圖紙反復解構、重組,成為下一波“流量新車”的藍本。
面對這種趨勢,消費者態度呈現撕裂。一部分人歡呼這是“美學平權”,讓普羅大眾僅以普通品牌的價格,便能擁有媲美頂級超跑的設計美感,滿足了“面子”需求。
然而,另一部分人則深感憂慮,認為這是品牌原創精神與核心自信的集體潰敗,長此以往,將導致汽車設計同質化嚴重,真正的創新被扼殺,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長期利益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寫在最后
3分鐘20萬訂單的成績,既是王冠,亦是枷鎖。
這場由流量主導的盛宴,終究要面對現實,電車通也拋出四問:
1、產能上,交付周期以“年”為單位計算,消費者的熱情能否抵擋時間的消磨?
2、設計上,當“撞臉”爭議成為品牌揮之不去的標簽,原創的尊嚴又將何處安放?
3、行業都在競相追逐流量的幻影,誰又能沉下心來鍛造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4、當“像誰”比“是誰”更重要,當“流量”成為衡量設計價值的首要標準,汽車行業在擁抱流量狂歡的同時,是否已親手將其尊嚴碾得粉碎?
流量終會退潮,唯有口碑永立潮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