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齋隨筆解析《道德經》玄學之謎七
和生萬物
周述華
今天談談一、二、三。這三個數字,婦孺皆知,無人不曉。
然而,這三個數字,在老子眼中,卻非同尋常,也很難有人了解老子是如何解譯這一、二、三的,因而也成了《道德經》玄學謎團之一。
在老子眼中,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是唯一的:一個是具象的,一個是抽象的。
具象的是宇宙。
世界上只有一個宇宙,萬物皆是宇宙的一分子,皆在宇宙之中,共享著一個宇宙。故老子稱其為“一”。
抽象的是“道”,即規律。
萬物皆有“道”。雖然“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但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萬物皆是“道”的產物,皆是“道”的使然。因此,“道”是萬物唯一共有的東西。故老子將“道”亦謂之“一”。
如《帛書老子》第五章(傳世版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里的“道”,就是規律。“一”,就是宇宙。是“道”即規律,生成了一個對立統一的宇宙整體。
據今日的科學家們論證,宇宙里有2000億個銀河系。而一個銀河系中,有2000億個太陽系。人類與萬物所處的地球,與所見到的太陽、月球,只是2000億個太陽系中的一個。可見宇宙之大,無與倫比。
如此巨大的宇宙,如此浩瀚的星辰,之所以能分布得清晰分明,皆是“道”的使然。
是“道”,使浩瀚的星辰各行其軌,各司其位,秩序井然,繁而不亂。使它們之間,永遠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既不相互接觸碰撞,也不會各自遠離脫去,從而使如此繁多的星辰,繁而不亂,清晰分明,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對立統一的宇宙整體。
這就是“道”的作用,這就是“道”的使然。
這就是“道生一”的本義,是“道”生成了宇宙。
此外,老子對“道”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在《帛書》第2章(傳世版第三十九章),論述最為清楚:
“昔日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為正。其致之也。”
這段的意思是:“天上的星辰,是在‘道’的作用下,才各行其道,各司其位,秩序井然,繁而不亂,才使得天空清晰分明。大地,是在“道”的作用下,才會平靜安寧,各盡其職;人類與萬物的神智,是在“道”的作用下,才會機敏聰慧;地球上的深谷,是在“道”的作用下,才會有水來充盈;侯王能夠遵道而為,才會成為正統的國君。所有這一切,都是“道”的作用的結果,是“道”所運行的必然趨勢。”
假如失去了“道”的作用,就會出現老子如下所云:
“謂天毋己清將恐裂;謂地毋己寧將恐廢;謂神毋己靈將恐歇;謂谷毋己盈將涸;謂侯王毋己貴將恐欮。”
意思是:“假如宇宙和萬物失去了‘道’的作用,天體的星球就將會相互碰撞,一個完整的宇宙整體就將會崩裂;大地就將廢掉所有的功能而不得安寧;人類與萬物的神智,就將會停歇而愚鈍;山谷就將得不到水的充盈而干涸;侯王高貴的權位也將會被推翻。”
所以,只有“道”是宇宙萬物唯一共有的、賴以生存的、須臾不可脫離的東西。因此,“道”是萬物的本原。
接著,老子用下面這些話來啟示、教育統治者:
“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至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而硌硌若石。”
意思是:“所以,富貴者必然是以貧賤之人為根本,以下層的貧民百姓為基礎,才能使其高貴富有。而侯王卻以孤人、寡人、不榖而自譽,難道這是以貧賤為根基的嗎?不是的!所以,侯王把孤、寡、不榖作為數種榮譽來炫耀自己,其實這并不是榮譽。所以說,侯王不要期待自己如同美玉一樣,永遠光彩奪目,高貴富有。一旦無“道”,就會被人民推翻,使光彩奪目的美玉,成為普通的頑石。”
這一章,老子把“道”稱為“一”,體現了“道”是萬物唯一共有的東西。用客觀事實,論證了“道”是“萬物之宗”“天地根”“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的偉大論斷。
老子為了進一步闡明“一”是“道”,還在《帛書》第五十八章(傳世版第十四章),對“道”的特征特性,作了如下論述:
“視之而弗見,名之微;聽之而弗聞,名之希;捪之而弗得,名之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這個“一”,指的就是“道”。
在第六十九章(傳世版第二十五章),而且給“道”命了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瀟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
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
老子對“道”的命名與論述,不但闡明了“道”的特征特性、功能作用,而且斷定了“道”是萬物的本原,萬物都是“道”的使然。充分體現了“昔日得一者”的“一”,是“道”。“道生一”的“一”,是宇宙。
“一生二”的“二”,指的是太陽與地球。
為什么?
這是因為,老子與人類所見到的、接觸到的、感觸到的,以及地球上的萬物(主要指生物)賴以生存的,只有地球與太陽。
是地球與太陽,才使得人類與萬物得以生化孕育、生長繁衍,與其他星球無關。
即便是離地球最近的月球,也不具備生化孕育萬物的條件,只不過是一個提供人類計算年月的參照物。
至于其他星球,與人類和萬物更是遙遠無期,毫不相干。因此,“一生二”的“二”,指的必然是太陽與地球。
之所以地球上的萬物,得以生化孕育,生長繁衍,綿延不止,是因為人類所見到太陽,是一個炙熱火球,其火焰的光芒所放射的陽氣,照射到地球上,與地球的寒涼所產生陰氣,進行了交融中和,從而生成了第三種物質狀態—“和氣”。
由于太陽對地球照射的部位、角度與時間的不同,于是,地球的不同地理位置,就產生了不同的“和氣”環境。
這些不同的“和氣”環境,就使地球各個不同的地理位置,永遠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這種動態平衡是永恒的,體現在三個方面:
氣態“和氣”環境。即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表上的大氣層有著不同的氣態“和氣”環境。
固態“和氣”環境。即不同地理位置,地面表層土壤與巖石,有著不同的固態“和氣”環境。
液態“和氣”環境。即不同地理位置的水系,有著不同的液態“和氣”環境。
這三種不同的“和氣”環境,有著共同的特點,它們永遠都保持在各自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間,使其處于一種永恒的動態平衡狀態。
正是這種永恒的動態平衡狀態,才生化孕育出各種不同的物種,并使之能夠生長繁衍。
因此,老子將這種由地球與太陽的陰陽之氣中和所生成的第三種“和氣”物質環境,簡稱為“三”。
“二生三”的“三”,指的就是“和氣”。
“三生萬物”,就是“和生萬物。”
正是有了“和氣”,才使地球上的萬物,得以生化孕育、生長繁衍。
任何事物,都是內因通過外因而發生發展的。因此,“和氣”是使地球上的萬物,得以孕育繁衍必不可少的外因條件。
這就是“三生萬物”的本義。
老子不但巧妙地、形象地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明了宇宙萬物生成的原因,而且還對“三生萬物”進行了補充說明: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河上公把“中”改成了“沖”,故傳世版本都是“沖”)。
“負”,是承受;接受;遭受。
“抱”,是擁抱;抱持。
“中氣”,就是陰陽之氣交融中和之后的“和氣”。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意思是:地球上的萬物,都因承受著地球的陰氣而向往、欣喜、擁抱陽氣。這樣,既不會被地球的陰氣凍傷凍死,也不會被太陽的陽氣灼傷燒死。陰陽之氣交融中和所生成的“和氣”,化解了陰氣的寒冷與陽氣的炙熱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得以使萬物進行生化孕育、生長繁衍。
任何事物,都是內因與外因的結合所產生的結果,二者缺一不可。內因與外因的結合,是生成新生事物不可缺少的兩個因素。
“和氣”,就是萬物生化孕育、生存繁衍的最佳外因。
這一章,老子分別用“一”代表宇宙,用“二”代表太陽與地球,用“三”代表“和氣”。用“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闡明了“三生萬物”的“三”,就是“和氣”。
是“和氣”生成了萬物。因此,“三生萬物”,就是“和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只用13個字,就把“道”和宇宙萬物生成的關系,闡述得清晰分明。
只用“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12個字,就清晰地闡明了“和氣”是產生萬物的外因條件,體現了“和生萬物”的本義。宇宙萬物,皆是在“和氣”的環境中誕生的。
由此可見,老子對中華漢語的精通,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對事物運行之道的表述,達到了無人可比的高度。他用精練的語言,把內容深邃、意義悠長、哲理分明的道理,闡述得言簡意賅,把事物的本質,表達得清晰分明。這既體現了老子超凡脫俗,無與倫比偉大哲學思想,又展現出他駕馭語言的高超藝術。
“和生萬物”,是事物對立統一的必然趨勢,不但體現在物質層面,而且上升到了哲學領域。
在人類社會中,處處都能體現“和生萬物”是永恒不變之道,是永恒不變的規律,是永恒的真理。例如:
人類只有和平相處,才能得以很好地生存繁衍。
國家,只有和平,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國與國之間,只有和平相處,才不會有戰爭,才不會給人類制造苦難。
人類,自從進入奴隸制社會,便產生了剩余價值。誰去占有這剩余價值,誰就是統治者。
統治者為了占有、保護、分配好剩余價值,于是,便產生了社會組織,進而形成了國家。
國家,是典型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對立統一的社會組織。
因此,國家的統治者,如何占有、使用、分配好剩余價值,是統治者如何化解與被統治者之間矛盾的中心問題。處理得當,就會使二者和平共處。處理不好,就會使二者對立加劇,從而產生爭斗與廝殺。不是被統治者遭到殺戮,就是統治者被推翻。
這就是國家政權周期性輪替的根本原因,這就是社會運行之道的必然趨勢,這就是社會規律的使然。
因此,老子把自私貪欲,看作是人類社會的萬惡之源。他極力主張、倡導大公無私。
《老子》一書,其中有51章在頌揚、倡導無私,占全書篇章的63%,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文獻史上絕無僅有的。
有48章直接或間接倡導只有無私的圣人治國,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占全著章節的59%,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中絕無僅有的。
有25章30處用“是以圣人……”的筆法,頌揚無私的圣人是如何愛護人民、治理國家的,同樣是中國乃至世界文獻史中絕無僅有的。
因此,老子不但是“道”論,即規律論者、無神論者、辯證唯物論者、無私論者和圣人治國論者,而且是人類最早的社會學家。
老子在《帛書》第四十二章(傳世版的七十七章),用“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第一次揭開了人類社會人剝削人的面紗,比馬克思提前了2300余年。
因此,《老子》一書,既不單純是修身養性的養生書,更不是修道成仙的玄學書,而是教育人類特別是統治者,如何安邦治國的教科書。
人類的社會實踐已經證明,隨著社會發展,明智的統治者,已經對被統治者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撫恤的舉措,制定出了符合“和氣”的國家政策與法律法規,從而使人民大眾沒有生活上的后顧之憂。
這樣的國家,便能較好地體現出社會的“和氣”狀態,從而體現出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反之,如果統治者不顧人民的死活,對人民實行殘酷的剝削,使人民難以維持生計,人民終究會起來反抗,從而就會出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爭斗與廝殺,繼而給人民大眾帶來嚴重災難。
因此,“和氣”不但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亦是人類的生存法則。
而人類要很好地實現這一法則,最根本的是要鏟除人類的自私貪欲。
人類的自私貪欲,是制造了人類苦難根源,是導致人類難以實現大順大同的巨大障礙。
因此,“和生萬物”,既是自然界永恒不變的真理,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真理。
這就是老子給予人類的最偉大啟示之一。
荀子,亦將“和”提升至自然法則的高度,認為萬物依“和”而生。
孔子云“禮之用,和為貴”。
這是對老子“和生萬物”的肯定與發展,并落實在了人類社會之中,從而成為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因此,“和氣”不但是萬物賴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條件,而且是奠定中華民族以“和”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準則,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是個熱愛和平的民族。
這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闡明了萬物都是在“和氣”的環境中誕生的。“和”是事物對立的統一體。沒有“和氣”,就沒有統一,就沒有一切。
八十一歲翁周述華識于北京樂之齋
2025年5月5日
作者簡介
周述華,1944年生,天津人,中央警衛局原衛生保健處主任藥師、藥房主任,解放軍總參衛生技術職稱高評委委員。1964年參軍,1966年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作醫藥保健工作,歷時40年,系中南海資深藥劑專家。兩次榮立三等功。工作之余,酷愛書畫與國學,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魂》《周恩來書法藝術探微》《我釋老子》。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周述華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