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毛晨龍,《財富管理》雜志編委 & 藝術品財富管理項目負責人,國家(高級)藝術品鑒定評估師,長期深耕于藝術品拍賣市場與財富管理領域。
主要專注于為各大私人銀行客戶提供另類資產配置解決方案,并協助私人銀行策劃與執行大型藝術品主題非金融服務活動。
本文僅從金融機構角度看非金融服務活動的價值。
不久前,我有機會與一位國有大行的行長交流,話題自然落到了當下銀行業最熱衷的活動類型上。他特別提到了祈福活動,言語中透露出對此類活動的關注。巧的是,他那家分行最近正好連續舉辦了兩場祈福活動,分別與兩家不同的保險公司(A公司和B公司)合作。令人玩味的是,雖然兩場活動時長相同、目的地一致,但這位行長對它們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第一場活動是與A保司合作的。A公司安排了豪華大巴接送,但路途遙遠,單程就耗費了5個小時。抵達后,客戶們入住的是準五星酒店。第二天一早,大家再從酒店出發,步行約15分鐘到達寺廟祈福,最后再參加一場理財講座。平心而論,整個流程安排得中規中矩,挑不出大毛病,但也確實沒什么讓人眼前一亮的記憶點。
第二場活動則是與B保司合作的。B公司的安排就大不一樣了——他們直接包機往返,僅用了1個小時就把客戶送達目的地,大大減輕了旅途奔波之苦。更特別的是,客戶們并非住在酒店,而是直接入住寺廟內,體驗了一晚真正的“凈心”之旅。第二天清晨,就在寺廟里,由方丈親自主持了一場莊重的祈福儀式,最后同樣安排了一場理財講座。
結果呢?令人驚訝的差距出現了:第一場A公司的活動最終促成的保費大約是300萬元,而第二場B公司的活動,保費產出竟高達2000多萬元!問及緣由,這位行長一語道破:“B公司提供的服務品質更高、更有獨特性,我們銀行當然更愿意把最頂尖的客戶資源匹配給他們。”
01
非金融服務的困境與挑戰
如今,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如果還僅僅停留在提供傳統的存貸款、保險產品等純粹的“金融”服務,顯然已經很難滿足客戶日益增長和變化的需求了。這種變化的根源,深植于核心客戶群體的代際更迭之中。
回想十年前,大部分保險客戶可能學歷背景相對普通,對保險的理解也比較基礎,“保值增值”這樣的核心概念往往就能打動他們。但今天的客戶群體已經大不相同了,他們普遍受過高等教育,對市場動態、產品結構和功能特性有著更高的認知水平。單一乏味的金融服務,已經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期待的是更專業、更個性化、更多元化的綜合性服務體驗。
于是,金融機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非金融”領域,衍生出一系列圍繞客戶生活興趣和高端需求的活動。我們常見的類型包括:國學祈福類(比如組織客戶去普陀山、九華山等圣地朝拜,或者邀請知名國學大師舉辦講座);中醫康養類(涉及生命銀行、細胞存儲等高精尖健康管理,或者與知名國藥館合作提供定制膏方等);珠寶鑒賞類(如翡翠、名貴珠寶的品鑒會);以及其他各類精致沙龍活動(像插花、品茶、手工制作等)。
銀行和保險公司投入大量精力組織這些活動,初衷是為了提升服務品質,贏得客戶更深的認可和信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尷尬的現實浮出水面:即使是這些精心準備的“非金”活動,在邀約客戶時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最終轉化為實際業務產能(如保費、存款、理財)的比例也越來越低。這背后,主要有兩個關鍵痛點:
服務的“同質化”陷阱:正如一位資深從業者精辟的總結:“同行都能給的服務,那叫應盡的義務;只有同行給不了的,才叫真正的服務!”現實是,無論是插花、祈福、珠寶鑒賞還是中醫康養,各家金融機構能拿出來的活動方案高度雷同。你搞插花沙龍,他也在搞;你組織去普陀山,他組織去九華山。甚至客戶發現,類似的活動在攜程這樣的公眾平臺上就能輕松購買體驗。當服務缺乏獨特性,變得“你有我有大家有”時,其價值感和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非金”與“金”的割裂:我們形象地稱之為“非金沒金”。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拿祈福活動來說,寺廟方丈能將佛學道理講得引人入勝,充滿智慧,但很難指望他能自然流暢地將話題從“阿彌陀佛”過渡到客戶的“資產配置”需求上去。目前行業的普遍做法是,在非金融的主題活動結束后,生硬地銜接一場理財專題講座。但問題在于,金融講師的專業魅力往往難敵前面那位方丈大師營造的氛圍,而且這堂“金融課”的內容,常常與前面整個活動的主題關聯性不強,顯得格格不入。這種生硬的拼接,導致轉化效果自然不佳。
02
破局之道——打造有深度、能閉環的非金服務體驗
那么,如何破解“同質化”和“非金沒金”這兩大頑疾呢?《財富管理》雜志近期聯合建設銀行私人銀行部以及建信人壽浙江分公司,在景德鎮策劃執行的一場以“瓷器非遺”為主題的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范例。
這場活動并非完全摒棄常規內容——像參觀國家陶瓷博物館、御窯遺址博物館、陶溪川文創街區這些景德鎮的經典打卡點也包含在內。但它的精髓,在于精心設計了三大差異化環節,并巧妙地將非金融體驗與金融服務深度融合:
深度體驗:走進“御窯”的心臟。本次活動特別安排其企業主客戶群體,走進了景德鎮極具聲望的元華堂——這是唯一一家由政府特批、以“御窯”命名的制瓷企業。客戶們得以深入探秘最權威的御窯制瓷工藝,沉浸式感受背后的企業文化精髓。更令人難忘的是,元華堂特意為客戶們保留了一場珍貴的柴窯開窯儀式。要知道,柴窯燒制因其高昂的成本和環保限制,在當今普遍使用電窯的時代已極為罕見。當窯門開啟的瞬間,泥土經烈火淬煉化作珍寶的過程,帶給客戶的不僅是一次文化洗禮,更是一份難以復制的尊貴體驗。
跨界智慧:聆聽大師的洞見。活動邀請了兩位重量級嘉賓進行分享。第一位是御窯元華堂創始人向元華先生。作為文化部認證的優秀專家和清華大學研究生導師,向先生分享了元華堂如何致力于研究和傳承御窯皇家陶瓷技藝,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的獨到心得。他的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其分享本身就代表了極高的專業權威。
第二位嘉賓是上海仲軒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錢偉鵬先生。他的身份更為傳奇——他是國家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曾外派英國的專業文物鑒定專家,在英期間為國家追索回數萬件珍貴文物,包括眾多國寶。錢老師不僅講述了這段傳奇經歷,更深入剖析了藝術品市場。他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藝術需要金融化,金融更需要藝術化”。
他強調,真正的藝術品,必須兼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與清晰的金融價值。他進一步介紹,像仲軒拍賣這樣的頭部拍賣行,可以為私人銀行客戶提供一系列獨特服務:如邀請客戶參觀拍賣會預展并進行專業講解、親身體驗真實的拍賣現場氛圍、以及后續的送拍、代客拍賣等專業服務。
錢老師的分享,精準地指向了私人銀行服務中的一個藍海——另類資產配置。他指出,目前私行服務高度同質化,圍繞客戶的不動產、金融資產、股權資產的服務眾多,但對藝術品這類典型的另類資產,服務深度遠遠不足。與頂尖拍賣行的深度合作,將是未來私行打造差異化服務的制高點。
無縫轉化:從青花瓷到財富管理。活動的最后是由本人呈現的一場“藝術品財富管理講座”,從瓷器到財富管理。或許有人會疑惑:“瓷器跟保單有什么關系?跟信托又能扯上什么聯系?”講座正是從景德鎮標志性的青花瓷入手,引導客戶進行了一次沉浸式的模擬拍賣體驗。
清晰地闡明:藝術品作為重要的另類資產類別,天然具備資產屬性和資產功能(如保值增值、債稅籌劃、全球資產配置等)。既然是資產,就需要進行配置;而配置,就需要專業的法律工具(如遺囑、遺贈等)和金融工具(如保險、信托等)來實現。
從“阿彌陀佛”到資產配置之所以困難,是因為需要同時具備藝術鑒賞和金融配置兩項技能,而同時具備兩個跨界領域專業的人士比較稀缺,正是因為稀缺才體現出了差異化。
另外,國內大部分人對拍賣市場較為陌生,自行參與風險較大。所以就需要專業人士幫助銜接,在海外這一角色稱之為藝術品投資顧問,而國內這一領域剛剛起步,還存在諸多不足。因此,講座的目的是要講清藝術與金融配置的理論邏輯,而后續還需要具備協助客戶完成拍賣行服務的銜接能力。
03
非金服務的價值與未來
景德鎮瓷器的案例生動地印證了一點:金融機構提供的非金融服務,越是多元、個性、專業,就越能精準觸達并牢牢吸引優質的客戶群體,客戶也越愿意為這種獨特的價值體驗買單,最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務成果。在資源整合日益重要的今天,破解服務同質化困局、彌合“非金”與“金”之間鴻溝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打造出具有深度、有獨特性、并能形成服務閉環的非金活動體驗。
展望未來,非金融服務在金融業的重要性只會日益提升。金融機構可以沿著幾個方向深化探索:深耕另類資產領域,將藝術品、收藏品等與頂尖機構合作,提供鑒定、融資、拍賣、傳承等全鏈條服務,形成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著力培養或整合復合型人才與專業平臺,解決專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總而言之,非金融服務已不再是金融業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深度綁定高價值客戶的戰略核心。唯有不斷創新,提供真正獨特、有深度且能與核心業務形成閉環的非金體驗,金融機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客戶的長期青睞。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發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同時不構成對所述產品及服務的出價、征價、要約或要約邀請,不構成買賣任何投資工具或者達成任何合作的推薦,亦不構成財務、法律、稅務、投資建議、投資咨詢意見或其他意見。對任何因直接或間接使用本公眾號涉及的信息和內容或者據此進行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損失,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