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日,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在一次經濟投資論壇上語出驚人。他坦言,現階段若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新加坡只能選擇美國。20年后,如果真的要做決定,很可能會轉向中國。
這番話不啻為在風起云涌的國際舞臺上投下重磅炸彈,瞬間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也為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未來走勢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這句話的分量,遠不止它表面的“預測”那么簡單。背后,是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在全球強權夾縫中,為求生存不斷左右騰挪的真實寫照。
面對中美博弈加劇、國際規則日趨碎片化,小國的“聰明外交”還能走得多遠?現實遠比理想復雜得多。
楊榮文的發言引發熱議,不僅因為他曾是新加坡對外政策的制定者,更因為他一向語言謹慎、觀點克制。
這次直言不諱地談及“站隊”問題,毫無疑問透露出一種深層的焦慮感。他不再回避那個注定要面對的問題:小國還能在大國沖突中繼續“腳踩兩條船”多久?
新加坡,面積只有728平方公里,被穆斯林國家馬來西亞和印尼環繞,戰略縱深幾乎為零。它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沒有龐大的內需市場。
一切穩定、繁榮、秩序井然的表象,都建立在一套極其精密的外交平衡術之上。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作“大象群中的老鼠”,既要保持靈活,又要避免被踩死。
長期以來,新加坡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維持安全——樟宜海軍基地停泊的美軍戰艦、武裝部隊使用的美式裝備.以及離不開的美元金融體系,構成了它在西方秩序中的“安全感”。
與此同時,它又深度綁定中國經濟——中國已連續多年是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中國占東盟貿易額的45%,是美國的2.5倍,新加坡人深知,這才是賺真金白銀的地方。
當樟宜機場的東方航空航班日益頻繁,當中老鐵路將東南亞水果運進中國市場,當本地菜市場的榴蓮攤支持微信支付時,所有這些細節都在告訴我們:東方正在崛起,西方在漸行漸遠。
楊榮文指出,特朗普的回歸讓地緣政治局勢更加混亂。去年特朗普重新當選總統后,美國對中國不斷加碼限制措施,加征關稅、重塑供應鏈、推行“脫鉤”戰略,讓全球市場一片動蕩。
今年4月,美國再次突然加征新一輪關稅,打破了企業對規則的信任。新加坡的企業家們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看看今天又有什么“新規矩”被撕毀。
這種焦慮,幾乎成了商界的常態。楊榮文一語中的——特朗普不是主導者,而是加快了全球多極化的快進鍵。所謂“國際規則”,說到底就是誰的拳頭更硬。
當美國不再是規則的守護者,小國的外交空間也在急劇壓縮。新加坡必須適應這種轉換:從一個統一的國際體系,過渡到中美兩個陣營、兩套規則并存的現實。
“錄像帶格式”的比喻成了楊榮文的經典語句:未來的世界,就像當年VHS和Betamax并存,每個國家、企業乃至個人,都得準備兩套系統。
新加坡人用PayNow,也得會用支付寶;學英語,也得精通普通話。這種雙軌生存模式雖然辛苦,但已無選擇。
毒蝦哲學正在失效,單靠“帶刺的外殼”早已無法嚇退波濤洶涌的世界風浪。地緣政治的“地基”正在動搖,楊榮文提醒大家,沒有人能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么。
新加坡的策略只能是“慢慢試探”:一邊繼續與美國保持軍事合作,一邊逐步加深與中國的經濟聯系。這種走鋼絲般的外交困境,也讓人們重新思考“小國大外交”是否還能奏效。
值得一提的是,楊榮文強調,中國對東南亞沒有“接管”意圖,更像是“做生意”。而美國卻總是擔心被邊緣化,對東盟國家頻頻施壓。
新加坡人最務實,他們不會被意識形態所左右,而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合作對象。正因為如此,大量新加坡年輕人開始報讀中文培訓班,企業家密切關注中老鐵路的貨運時刻表。
連榴蓮攤都開始接入微信支付,這種變化,比再多外交辭令都來得真實。這不是“倒向”,而是順應大勢。
楊榮文提及,如果中國能持續穩定發展,維護良好的治理和經濟增長,那么未來它一定會成為東南亞區域最強的“磁場”。
新加坡不是迷信強權,而是深知趨勢不可逆。選擇中國,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出于現實利益的考量。“父母吵架,孩子最難受”,這是楊榮文形容中美博弈中新加坡處境的一句話。
這個早熟的孩子,早已學會在夾縫中求生,但即便再聰明,也無法永遠回避那個終極問題:當必須做出選擇時,站在哪一邊才能活得更久、更穩?
瑞銀年會上的討論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楊榮文與瑞銀高管陳敏蘭的對話中提到,中美各自推動不同的技術標準、支付系統、貿易規則。
小國必須具備“在不同體系間切換”的能力,否則遲早被淘汰。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能在這場全球重組中找到新的定位,小國未必不能崛起。
新加坡的策略是維持平衡,但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沒有人能保證哪種選擇是對的。楊榮文的這一番話,或許不是官方立場。
毫無疑問代表著新加坡精英階層對中美格局變化的深刻認知。所謂“站隊中國”,并不是盲從,而是看清了未來的方向。
當中國與東盟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當人民幣清算量在新加坡迅速上升,當中國產品成為區域內最受歡迎的選擇,那張寫著“答案”的貿易數據,其實早已擺在所有人面前。
現在的世界,已不再是簡單的黑白選擇。每一個國家都像水中浮萍,試圖在波濤洶涌的國際秩序中找到自己的錨點。
對新加坡來說,曾經的“橋梁角色”固然重要,但在大國真正撕破臉皮的大背景下,橋梁也可能成為斷裂的風險點。
楊榮文的發聲,也許不是一個決定,而是一種預警。它提醒所有小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不能再抱有幻想,不能繼續騎墻觀望,必須開始思考未來的真正出路。
中國,一直以來以誠相待,開放包容,沒有殖民歷史,沒有軍事威脅,只有源源不斷的市場機會與合作誠意。
對新加坡而言,一個穩定、繁榮、不斷崛起的中國,無疑是最值得信賴的伙伴。未來20年將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期。
是繼續依賴一個規則日益破碎、政策善變的西方霸權,還是擁抱一個正在崛起、合作共贏的東方力量,答案或許比我們想象中更清晰。
這不是一場投票,而是一場關于生存的選擇。新加坡,看似一個小小的島國,卻映照著整個東南亞的命運縮影。在中美博弈的巨浪中,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做出自己的判斷。
楊榮文的“預言”,也許正是那個即將到來的現實的前奏。歷史終將證明,誰才是真正的靠山,誰才是可以同行的伙伴。
信息來源:
[1]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新加坡能理解中國,堅信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北京日報客戶端
[2]中國緊盯貿易協議,“若誰聯美抗中,必遭反制”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