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官方媒體罕見披露殲-16、殲-15和殲-20三型主力戰機攔截外機的詳細案例時,國際輿論場正在經歷微妙的認知重構。
這些看似戰術層面的空中交鋒,實則是中國軍事戰略轉型的活體標本——從被動防御到主動拒止,從技術追趕到體系對抗,中國正在用飛行軌跡重新定義西太平洋的安全邊界。
(圖1)
殲-16(如圖1)的攔截哲學折射出中國空軍的戰術升級。當飛行員駕駛戰機以精確的30米間距逼退外機時,這套動作背后是超過2000小時的飛行經驗與數字化飛控系統的完美融合。
值得玩味的是,中方刻意選擇公布攔截澳大利亞P-8的實況視頻,卻對美軍RC-135事件保持模糊處理,這種選擇性透明暴露了精妙的信息戰策略。
殲-16作為蘇霍伊系戰機的終極魔改版,其配備的PL-15遠程導彈和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正在將傳統的攔截戰術升級為"偵-控-打"一體化作戰。那些指責中國"危險機動"的西方國家或許忘了,當年F-14用不死鳥導彈威懾蘇聯偵察機的歷史,如今正在南海重演。
遼寧艦上的殲-15攔截事件更值得深究。2022年5月那場雙航母對峙中,中方艦載機從8000米俯沖至2000米的戰術動作,暴露出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已掌握美軍經典的"高打低"能量戰術。
日本防衛省最新曝光的P-3C攔截事件顯示,中國艦載機飛行員正在突破"艦載機限于艦隊防空"的傳統教條,這種戰術創新恰恰呼應了美軍"分布式殺傷鏈"概念。值得警惕的是,央視鏡頭里掛彈起飛的殲-15暗示著攔截規則可能升級——當外機模擬攻擊姿態時,中國艦載機的反應已從單純驅離轉向戰斗警戒。
(圖2)
殲-20的介入則揭示了更高維度的戰略博弈。東海那次與F-35的"隱形邂逅"中(如圖2),美方將領意外承認的"指揮控制印象深刻",戳破了西方對中國五代機只能當"隱身截擊機"的刻板印象。
2024年3月緊急起降攔截的案例更表明,中國空軍已將隱身戰機納入日常戰備體系,這種奢侈的部署方式連美軍都難以常態化維持。殲-20機群采用"輪換警戒"模式,既保持了隱身涂層完好率,又實現了24小時應急響應,這種創新背后是中國制造商將維護工時壓縮至F-35的60%的技術突破。
這三型戰機的攔截行動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威懾體系:殲-16負責常規攔截消耗對手精力,殲-15拓展海上拒止范圍,殲-20則專注高端威懾。
這種梯次配置暴露出中國空軍的精明算計——用四代半戰機處理日常摩擦,保留五代機的神秘性。當曹衛東在央視暗示"開槍警告"的可能性時,顯然是對近期美澳日聯合軍演的針對性回應。
(圖3)
技術層面的進步更值得關注。殲-16D電子戰型號已現身南海,其翼尖安裝的電子偵察吊艙能同時干擾多頻段雷達;福建艦(如圖3)即將搭載的殲-35將把艦載機攔截半徑延伸至1500公里;而攻擊-11無人機與有人機的協同試驗,預示未來攔截可能實現"有人決策、無人接敵"的模式。
這些發展正在改寫西太平洋的空中游戲規則——過去美軍倚仗的電子偵察優勢正在被抵消,而中國構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已從理論轉化為實戰能力。
國際法層面的博弈同樣激烈。中國堅持將部分國際空域劃入防空識別區的做法,本質上是通過常態化攔截制造既成事實。當外機遭遇殲-16釋放的紅外誘餌彈時,這種非動能對抗手段恰恰游走在《芝加哥公約》邊緣,既展示了實力又避免了武裝沖突。
美軍近年來加大RC-135偵察頻次的反制措施,暴露出雙方正在開展"偵察-反偵察"的持久消耗戰。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些空中交鋒是中國軍事戰略轉型的必然產物。隨著"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轉變,解放軍海空力量必然與域外勢力發生更多碰撞。中國顯然在實踐一套新規則:用技術對等技術,用冒險對沖冒險。
當殲-20飛行員在東海與F-35周旋時,他們爭奪的不僅是空域控制權,更是西太平洋未來秩序的定義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