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設施農業大市,赤峰市近年來積極行動,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引領設施農業朝著智能化、現代化方向大步邁進,全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吊蔓西瓜”讓農戶嘗到甜頭
仲夏時節,走進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鄉下水泉村設施農業產業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有序的設施農業大棚。棚室內,西瓜秧苗生機盎然,嫩綠的葉片間,一個個圓潤的小西瓜吊在枝蔓上,景象蔚為壯觀。農戶們在棚室內有條不紊地忙碌,臉上洋溢著笑容。
當地種植戶于學洋便是設施農業革新中的受益者之一。他說:“之前種過多種經濟作物,效果都不太理想。偶然了解到種植‘吊蔓西瓜’的優勢后,我就決定嘗試定植一畝半地。首次定植3000株,2月中旬定植,5月初就能上市。單個西瓜按平均4.5斤計算,售價2.2元/斤,減去成本,凈利潤可達2.54萬元,收益十分可觀。”于學洋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于學洋口中的“吊蔓西瓜”,是內蒙古豐益禾生物農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新產品。該品種采用大熊蜂授粉,實現了低肥低藥零殘留,特別是“益禾頂呱呱”品牌,口感風味獨特,具有耐寒、耐旱、耐裂等特點,能夠幫助農戶降本增效。每年,公司都會為種植戶提供優質的種子種苗及種植管理服務,目前市場種植面積在1000畝左右。
豐益禾公司董事長孫連武表示,公司做了大量試驗示范,最終選定“吊蔓西瓜”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載體。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種植結構給種植戶帶來的困擾,破解了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讓農戶嘗到了調整產業結構的甜頭。公司下一個目標是打造產品的地域化和品牌化,走出赤峰走向全國,助力鄉村振興。
“南菇北引”激活食用菌產業
近年來,除了設施水果、設施蔬菜產業外,赤峰市設施食用菌產業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在林西縣,為推動產業邁向更高臺階,實現轉型升級,當地積極實施“南菇北引”戰略,從浙江引入優質菌種,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目前,林西縣正全力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草原花菇生產加工基地,2025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能力預計將達到1億棒,產業發展前景好。在林西縣林西鎮三產融合示范園內,一座現代化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拔地而起。基地配套了發菌棚、出菇棚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構建起“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產業發展有了堅實的支撐。
“一個月下來能掙4000多塊錢,相當于以前半年的收入呢!而且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接送孩子、照顧老人都不耽誤。”正在分揀香菇的林西鎮婦女王秀蘭開心地向記者分享著工作帶來的幸福。
“科技+”驅動設施農業發展
位于寧城縣的盈潤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也是赤峰市設施農業領域的佼佼者。“公司+家庭農場+職業化農民”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著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進了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農業發展。
歷經15年研發,該公司推出適合北方地區的專利新型日光溫室、冷棚和養殖舍,獲得了4項發明專利和18項實用新型專利。目前,公司有日光溫室200多畝、冷棚300多畝,帶動50多戶農戶共同發展。
標準化種植的“晚秋黑提”和“草莓番茄”,上市后迅速走俏,不僅在赤峰市場暢銷,還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市場。公司負責人王清詳介紹,“草莓番茄”采用草原有機質和熊蜂授粉,籽粒飽滿、汁水四溢,酸甜口感勾起人們的童年回憶。
設施農業一頭連著市民的“菜籃子”,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作為我國北方重要蔬菜生產基地,內蒙古首個進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的盟市,為助推赤峰市建設“國家現代設施農業強市”提供有力支撐。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區50%以上,穩居自治區首位,已成為種植戶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赤峰市農牧局種植業科科長柴貴賓表示,近年來,為推動設施農業邁上新臺階,赤峰市深入推動設施農業產業智慧化、數字化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導高新企業入駐運營,無土栽培、精準水肥一體化、溫濕度智能調控、嫁接機器人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得到示范、推廣和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設施農業省工、節水、減肥、增產,引領赤峰市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和技術支撐。(端木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