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坐飛機前往美國洛杉磯,降落前向左邊眺望,會看到一座巨大的廠房,以及旁邊矗立的潔白火箭。那就是馬斯克締造的航天巨頭 - 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總部所在地。
SpaceX總部大約就在箭頭下方
如果你坐飛機前往北京,降落前同樣向左邊眺望,會看到一片巨大的寫字樓和廠房交織的亦莊新區,一條叫做涼水河的河流蜿蜒而過。這片新區,就是囊括了中國幾乎所有火箭公司的商業航天的重鎮- 火箭大街所在地。
涼水河蜿蜒而過的北京亦莊新區
時間剛剛邁進2025年7月,風云不斷的美國政壇再起波瀾。特朗普總統主導的治國方略“大而美”法案涉險獲參議院表決通過,引發總統昔日親密無間、今日不共戴天的戰友馬斯克強烈不滿,兩人再爆激烈嘴炮。馬斯克以美國目前引以為豪的商業航天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命運“要挾”政府改變政策,而特朗普毫不客氣,揚言要給馬斯克名下企業的補貼徹底斷糧,甚至“驅逐”馬斯克。
混亂的場景,讓人想起30多年前剛剛送別蘇聯的獨聯體國家。同樣是大量尖端企業倒閉,同樣是海量科技人才失去飯碗。如果,只是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斷炊甚至遣散SpaceX,北京亦莊的涼水河上,會莫名漂來一堆火箭圖紙嗎?
這個問題取決于“供需”雙方,即對方給不給得了、愿不愿意給,以及我方愿不愿意接、有沒有必要接。
馬斯克火箭開源?SpaceX技術沒必要也不被允許轉讓!
說起SpaceX,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馬斯克當代“源神”,獵鷹火箭、星艦火箭,全都開源啦!
這是誤解。
SpaceX獵鷹9號火箭起飛
SpaceX并沒有主動披露過產品的詳細設計,只是受地權、公民權等法律法規約束,或許還有點營銷需求,公司不禁止民眾在公開場合攝錄和討論產品,例如近距離觀看火箭轉場、對試驗進行“野生直播”、建立互聯網社群跟蹤SpaceX動態等等。客觀說這些資料已經給其它企業提供了大量借鑒,但遠沒有到拿來就能投入生產的開源級別。
甚至SpaceX為了保守核心秘密,對申請專利一直持非常保守的態度,即傾向以商業秘密的方式來保護核心技術。這是因為,申請了專利,相關設計就要上網披露;只要信息上網,其它企業就可以借鑒,甚至在美國管轄范圍以外抄襲;而把技術定為商業秘密之后,公司反而可以從法律高度來約束相關人員和行為,更利于管控。
美國還有出口管制條例這一隨時可能落下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火箭發動機、精密制導系統等航天核心技術,是幾十年前就明確列入清單的產品。雖然眼下公司日子不太好過,但走私技術換點小錢和坐牢失去自由、財富與信譽比起來,孰輕孰重,老馬和他的同事們應該是拎得清的。
觀看SpaceX星艦火箭一子級返回的美國民眾
而且,就算SpaceX真的被遣散,除了老馬自己很受傷,其他員工應該有不錯的去處。
商業航天在世界主要經濟和科技體都方興未艾。美國內部,除了SpaceX以外,藍色起源、火箭實驗室、螢火蟲航天等火箭企業正在崛起,聯合發射聯盟、諾斯洛普·格魯曼等老牌企業已經開始面向新形勢轉型。它們雖然風頭比SpaceX略遜一籌,但都是世界頂流航天企業,一直覬覦SpaceX的市場,就像非洲大草原上面對雄獅的鬣狗 - 雄獅一旦生病,鬣狗必然一擁而上,搶奪獵物,分割資源 - 但至少,這算給SpaceX員工們落實了下家。
再不濟,SpaceX的員工還可以打洋工。美國之外,歐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中東,甚至我國臺灣地區,都有自主發展商業航天的規劃和行動,但綜合實力尚欠火候,甚至技術幼稚。對于這些“西方盟友”,美國的航天技術輸出雖然也受制于出口管制條例,但門檻較低,而且符合制衡中俄等對手的“大政治”,相信也不存在本質障礙。
美國火箭實驗室常態化在新西蘭發射電子號火箭。
在這樣的發射活動中,火箭成品乃至關鍵設計方案都會入境其它國家。
事實上,美國以往也曾經對航空航天業人才進行過清洗,而且表現出不俗忍耐力。冷戰剛結束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主要假想敵消失,美國航空航天業經歷了一次“大優化”,僅僅加利福尼亞州,超過6成以上的航空航天工作崗位消失,但相關人才和技術都以各種方式保留和整合下來,并在20年后轉世出SpaceX等一票航天新勢力。
相比之下,上世紀90年代的獨聯體國家,同樣有大批高端人才和技術待價而沽,但在前蘇聯勢力范圍內部,顯然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不存在接盤者,只有發達的西方國家和欣欣向榮的東方大國有能力接手,于是出現了大批前蘇聯資源“走出去”的情況。顯然,這不是美國的現狀。
因此,SpaceX可以熄火,但其人才和技術,在美國主導的體系內有的是去處,不至于群體冒險跨境輸出。
這是“供方”的情況,下面我們看看“需方”。
我國技術突破已到臨門一腳,犯不著依賴美國指導
回看上世紀90年代,我國確實引進過一大批前蘇聯相關技術和人才,不僅在航天,也包括航空、軍工、造船等領域。這么做主要還是因為我國當時技術裝備總體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20年以上差距,而引進借鑒相關設計,可以加快追趕乃至超越的速度。過去30年的實踐證明,當年的決策是正確的。
但今天,我們國家還需要重復當年的選擇嗎?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6月20日,我國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自建的液氧甲烷發射工位上,完成了可復用新一代火箭朱雀三號一子級動力系統試車。動力系統試車是火箭飛行前的終極大考。這標志著我國與全球最先進、最高效的火箭技術之間,只相差實際飛行試驗驗證。
朱雀三號一子級動力系統試車
藍箭航天的目標,是今年就首飛朱雀三號,并力爭在3次試飛之內實現火箭一子級回收。參考中美商業航天企業的過往,這個歷程或許只需按月計算。
更重要的是,藍箭并不是唯一就要射出臨門一腳的中國企業。航天科技集團、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河動力等,也都計劃在一年內將自己的新型火箭送上太空,其中多數型號也是一子級多臺發動機并聯的新一代可復用構型。
新型號研發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問題,但我國與最先進的火箭之間,已經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術障礙,只需要再花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左右時間去踏踏實實細化和完善方案,即可實現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沒必要分散精力和資源去偷偷摸摸接納“外來和尚”,畢竟外來團隊的安置融合,起碼耗費一兩年。
今時不同以往。美國政局的混亂,確實有可能像30年前的獨聯體國家一樣,引發一波高端航天人才的流動潮,但與當年不同的是,這些資源不大可能涌入中國,而我們也并不垂涎他們的到來。
無論風云變幻,我們做好自己,即是最優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