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思為
隨著各大車企 6 月戰報發布,激蕩起伏的上半年過去了。
中國新能源汽車 2025 年的上半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似乎沒有什么不同。
同樣 1 月休整、2 月春節后以價格戰為號角開啟新一輪競爭,隨后小米、問界展現各自所在市場的統治力,吉利銀河對比亞迪緊追不舍并上調全年銷量目標,新勢力智駕小視頻引發討論等等,常規動作仍在進行。
但今年也有許多變化,譬如監管機構的存在感變強,頻繁規范行業行為,尤其是對輔助駕駛相關;又譬如補能賽道迎來變局,寧德時代大舉布局換電,進入乘用車換電領域……
2025 年上半年無論是價格戰還是智駕戰,都曾被按下暫停鍵,由前兩年的亢奮暫時回歸冷靜。但也不乏觀點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收斂,等風頭一過,一切照舊。
這或被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進一步走向成熟的標志,抑或是體現淘汰賽殘酷的一角。
而在這半年里,只看單一事件選出贏家很簡單,從銷量、業績、受關注度等方面出發都有答案,甚至在對輔助駕駛的規范下,消費者也是贏家,但世界并非單一且靜止的,從全局來看,大家都有各自的晦暗,難分勝負。
人們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趨勢和走向各有看法,相較于此,我們希望能用 5 個關鍵詞,概括并記錄這半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
本文福利:對話框回復【來電】可以參與現金紅包的抽獎活動。
24 萬
不妨從離我們最近的事說起。
6 月 26 日,小米汽車第二款車 YU7 上市,售價 25.35-32.99 萬元。
小米 YU7 延續并超越小米 SU7 上市時的表現,在 18 小時內收獲 24 萬份鎖單,即便人們對小米汽車的號召力有一定心理準備,仍然被夸張的數字所震撼。
從今年年初基本確定小米汽車將推出一款純電 SUV 開始,小米 YU7 就成為了車企共同警惕的對象。
于是我們看到,小米 YU7 上市那天上午,智界宣布從 6 月 27 日起至 7 月 31 日,全系提供現金補貼 2 萬元,相當于車價直降 2 萬元。
至此,小米 YU7 理論上的直接競爭對手智界 R7 增程版售價 22.98-29.98 萬元,智界 R7 純電版售價 23.98-31.98 萬元,而純電轎車智界 S7 則為 20.98-29.98 萬元。
這被認為是智界選擇通過降價,來避免和小米 YU7 的直接競爭,打出價格優勢。
智界在小米 YU7 上市前率先出招,其他車企也早有準備。
和小米 SU7 上市后一樣,小米 YU7 上市不到 2 天的時間,就有不少消費者產生退單或轉買其他品牌車型的想法,不少品牌抓住消費者害怕損失的心理,紛紛推出報銷小米 YU7 定金的政策,試圖截胡小米。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有各的對策,而在消費者端,小米 YU7 帶來的或許是進入后期大眾階段,用戶需求的覺醒。
在小米的兩款車上,消費者在性價比之外,還展現出了對科技含量、情緒價值等綜合條件的渴求,選擇眾多的中國消費者不再一味追求參數堆砌,品牌力和技術含量的雙劍合璧,或將成為新風潮。
首先在定位上為新車找到優勢區間,或許是蔚小理接下來要推出的樂道 L90、小鵬 G7、理想 i6 的破局之道。
「車圈恒大」
如果說 6 月是小米 YU7 的 6 月,是因為它狂掃市場、出圈效應明顯,那么 6 月 11 日汽車行業共同承諾將會把支付賬期控制在 60 天內的舉措,同樣引得全社會關注。
實際上,這件事更像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引起國家層面關注后的自我約束,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5 月份拋下的炸彈,是讓「內卷式競爭」這場戰爭達至高潮的導火索。
5 月 23 日,魏建軍在接受新浪財經采訪時炮轟:「汽車行業的恒大已經存在,只是沒爆而已!」
一石驚起千層浪,對誰是「車圈恒大」的討論與爭議一直持續到 6 月 6 日至 6 月 7 日的 2025 中國汽車重慶論壇達到頂峰。
用當下流行的網絡流行詞來形容,這個論壇是車企高管「活人感」最重的時候,大量犀利觀點被輸出,隔空喊話不在少數。
6 月 6 日,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總經理李云飛在四點倡議中提到:「抵制陰陽,反對拉踩;四是打擊造謠。」同一天,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比亞迪堅持長期主義,我們不會拉踩同行。」
兩位在公眾面前活躍的高管同時表態,這被認為是對魏建軍「車圈恒大」論與部分輿論猜測的回應。
但就在第二天,6 月 7 日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將魏建軍比作行業「吹哨人」,并在發言中明里暗里將矛頭指向比亞迪。
譬如「去年重慶論壇拋出了牌桌論,今年拋出了拉踩論、又蠢又壞論,這算不算賊喊捉賊?」就在 2024 年重慶論壇,李云飛稱「有人把牌打出來了,你能跟就跟,跟不了就過」;
又譬如,楊學良表示吉利對比亞迪常壓油箱所測結果與長城一致,并被認為暗指比亞迪「以卷為榮」,將汽車行業「帶向邪路」。
對此,李云飛 6 月 8 日在微博上表示比亞迪使用常壓油箱合法合規,并指出吉利在 2018-2023 年的「多款PHEV車型也采用了常壓油箱方案」。
隨后,李云飛相關微博被刪除,各方對此事回歸緘默,直至 6 月 11 日發出支付賬期承諾,在此期間還穿插著監管機構、國家媒體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的多次點名。
繁華表象之下,是中國汽車行業持續走低的利潤率,也是對供應商、經銷商等利益的損害,甚至消費者也可能會波及其中。
智駕剎車
眼看有一定成熟度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到了需要修剪枝丫以保健康成長的時候,2025 年上半年,監管機構加強了行業規范。
以 4-6 月為例,這三個月分別有關于電池安全、車門把手安全,以及重點抽查輿論關注度高、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車型的新規推出。
但要說監管機構在今年上半年影響最大的動作,還得是輔助駕駛。
3 月 29 日的小米 SU7 事故在 4 月發酵成社會熱點事件,有觀點將問題指向「智駕宣傳」,一時間人們對「智駕」的不信任更甚,車企聚焦宣傳主被動安全以及 L3 級架構。
正當人們爭論品牌輔助駕駛能力與宣傳效果差異時,4 月 16 日晚 7 點工信部官網發布《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公告;但就在此半小時前,一張關于該會議更詳盡內容的聊天截圖早已瘋傳。
這份聊天截圖中提到的會議決策顯示,監管機構對智駕相關的規定達到前所未有的嚴厲程度,包括禁止使用「智駕」「代客泊車」「智能駕駛」「高階智駕」等名詞、禁止使用「脫手」「脫眼」等描述、收緊 OTA 審查、禁止用戶公測等內容。
一時間,中國輔助駕駛領域從年初轟轟烈烈的「全民智駕」變為集體噤聲,輔助駕駛這一往年熱點缺席 2025 上海車展話題列表,之后便是一個多月的 OTA 靜默期,直至 5 月 12 日華為乾崑智駕發布升級預告,烏云才慢慢散去。
即便如此,頭部新勢力對輔助駕駛的追求并未放慢腳步,理想的 VLA、蔚來的 NWM、華為的 ADS4.0 陸續登臺,競逐新一輪的輔助駕駛第一梯隊頭銜。
只是相較以往,主動安全相關傳播更多、在用詞上也更為克制了。
輔助駕駛這一區分新能源汽車層級之一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愈發得到消費者的關注,并且也被認為是轉向具身智能領域重要優勢,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必然不能放棄,但也是時候回歸務實、冷靜了。
換電變局
以行業賽道這個大點來看,2025 年上半年迎來巨變的不只是輔助駕駛,補能領域中的換電賽道也是。
2025 年 1 月 18 日,寧德時代發布既可用于商用車、亦可用于乘用車的「巧克力換電塊」,并在 3 月 17 日晚與蔚來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投資蔚來能源不超過 25 億元人民幣、螢火蟲后續車型導入巧克力換電標準和網絡。
對于號召力與資金充足的寧德時代而言,巧克力換電展現出了可觀成長速度。
從巧克力換電塊發布到 6 月 30 日,滿打滿算不到 5 個半月時間,寧德時代的巧克力換電站已經進駐全國 27 個城市,并且的 5、6 月連續兩個月建站數量破百。
而在適用車型方面,巧克力換電目前已與 6 大車企集團合作 20 款車型,7 月將在重慶沖刺交付 1000 臺換電車型目標。
作為動力電池巨頭的寧德時代從幕后走到臺前,巧克力換電從誕生之始就是開放生態的模式,覆蓋范圍廣泛,它和蔚來的存在共同形成統一換電標準的希望,緩解人們對換電標準不一致的擔憂。
5-6 月份建站速度證明,若市場能如寧德時代預期,其年內建成 1000 座換電站、3 年內建成 1 萬座換電站的目標并非遙望,量的鋪開更有利于在制定標準時占據主動權。
而對于蔚來而言,或許是訂單增長速度未達預期,并且在四季度盈利目標下需節省開支,蔚來通過「加電合伙人」政策降低資金壓力,但被指建設速度不如從前;
同時,蔚來在過去兩年與吉利、長安等多個品牌簽訂換電車型合作戰略,但始終未有相關合作車型落地消息。
當動力電池巨頭大舉入局,并以開放生態快速在市場成長,最終寧德時代和蔚來兩家走換電賽道的企業,能實現互利互惠嗎?
大六座廝殺
在新能源汽車中型 SUV 市場被小米點燃、輔助駕駛傳播走向克制、換電賽道重磅玩家加入等幾個戰場之外,新能源大六座市場的廝殺剛剛結束上半場。
2025 年上半年,深藍 S09、領克 900 陸續推出,直指問界 M9、理想 L9 的下位及錯位競爭,試圖在大六座 SUV 市場分一杯羹。
面對虎視眈眈的后來者,即便是統治力如問界 M9、理想 L9,也分別在上半年迎來年度改款,加量不加價,且問界通過 M8 進一步擴大統治力。
而根據懂車帝數據顯示,28.99 萬起的領克 900,截至 5 月份上市 3 個月的共售出 9041臺新車,而 22.99 萬起的深藍 S09,在上市的兩個月共售出 2478 臺新車。
它們對大六座市場的挑戰是否成功,還未能下定數。
大六座成為熱門市場,2025 年一季度大六座 SUV 銷量同比激增 127%,這背后和中國家庭結構以及消費觀念變化有關。
國家統計局 2025 年 1 月發布的數據稱,中國多孩家庭占比達 18.7%,較 2020 年提高 9.2 個百分點;
J.D.Power 2025 中國消費者調研結果則表明,30-45 歲的中產家庭對空間舒適性的權重從 2020 年的 23% 提升至 2025 年的 41%。
這些家庭需要更大的車,新能源汽車行業看到了這一需求,于是在對增程技術的運用、從百萬豪車下放的舒適性功能、冰箱彩電大沙發以及智能化等基礎上,以相比同級燃油車有更高的性價比打動這部分用戶。
與此同時,SUV 即便在架構上與轎車一致,但卻能夠以更大的空間、更昂揚的姿態給出更高的定價,為車企所青睞。
于是我們看到,即便是在 2025 年下半年,大六座 SUV 的推陳出新將源源不斷。樂道的 L90、理想的 i 系列、小鵬的 G01、極氪的 9X 等等,不同定位、不同風格、不同價位,人人都想將筷子伸進碟子里。
最終會有多少車企能吃到肉?恐怕還是得由市場說了算。
在這起伏不斷、熱點頻發的上半年,如果一定要給標題的問題一個答案,那么爭議最小的答案或許是小米汽車。
小米汽車在上半年有一定的負面消息被報道并傳播,但無論是在品牌關注度,還是互聯網主流聲音對小米汽車的評價上,以及最重要的訂單,小米汽車都有突出表現。
小米汽車的成功有其特殊性與復雜性,2024 年上半年一眾高管對雷軍下場親自做自媒體的模仿現有成效,已經證明了這點。
當然,中國汽車當下還處在變革之中,一切都尚未有定數,但我們相信堅持自研的企業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