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潘昱辰 編輯/高莘】7月3日,全球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發布《2025全球汽車展望》。該報告預計,到2030年,目前在中國銷售新能源汽車的129個品牌中,只有15個仍將保持財務活力。這些品牌數量僅占當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11.6%。但銷量會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約四分之三。
艾睿鉑預計,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變得成熟,市場將出現明顯的整合,只有最具競爭力的品牌有望在未來幾年取得成功。其中,每個品牌的平均年銷量為102萬輛。但艾睿鉑沒有說明具體的品牌名稱。
寧波極氪工廠生產線 視覺中國
“必須專注打造強勢品牌”
艾睿鉑亞太區汽車及工業品咨詢業務負責人戴加輝(Stephen Dyer)表示,中國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目前正經歷著激烈的價格戰、日新月異的創新速度和不斷被新勢力刷新的行業標準。這樣的環境推動了技術和成本效率的顯著突破,但也讓許多企業難以實現可持續盈利。
截至去年,除比亞迪、理想汽車與賽力斯外,尚沒有其他上市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實現全年盈利。艾睿鉑則認為,盈利的企業凸顯了該行業發展的可持續增長潛力。雖然一些品牌可能會退出或合并,但在注重速度、成本效益和靈活決策的新運營模式的推動下,這些變化必將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創造一個更具競爭力和創新性的格局。
近一段時間,中國監管機構已開始呼吁汽車制造商停止價格戰,并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然而戴加輝表示,價格戰可能仍會繼續下去,但不會是直接降價,而是通過成本優勢以及保險補貼、現金返還、零息貸款等非價格激勵措施,來保持市場份額同時保障消費者的購車能力。同時,這也驅使著實力較強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加快國際擴張步伐。
該報告預計,隨著中國車企加快海外市場本地化進程,加之歐洲車企產能利用率下降,預計到2030年,中國汽車制造商將在歐洲市場的份額翻倍至10%,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年產量將增加80萬輛,而歐洲本土車企則可能會關閉相當于1.5家工廠的產能(約40萬輛)。分析顯示,這推動了投資組合的調整,如歐洲供應商已計劃處置超過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90億元)的資產。
艾睿鉑還預計,新一輪美國關稅帶來的成本在2026年將達到約3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50億元),并促使許多美國企業考慮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以減輕關稅帶來的影響。
戴加輝認為,隨著國內增長放緩和全球貿易壁壘上升,中國電動車企必須專注于打造強勢品牌,投資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并在關鍵國際市場實現本地化運營。只有那些能夠快速適應、高效擴張,并同時應對國內外挑戰的企業,才能持續在全球舞臺上取得成功。
“繼續借鑒中國先進經驗”
如今,汽車行業正面臨增長放緩、成本居高不下、西方市場電動汽車投資擱淺,以及中國領先新能源車企在技術和成本方面崛起等因素的沖擊。因此艾睿鉑建議,供應商和主機廠應繼續借鑒中國市場領先者的成功經驗,為本土轉型提供指導。
該報告還強調,汽車制造商應采取兩項關鍵舉措,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首先,必須全面理解并把握出行升級帶來的機遇,包括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中國如今在車載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不僅僅體現在成本優勢,更在于新能源汽車和ADAS等技術創新。全球ADAS市場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傳統汽車,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其中中國的市場份額將提升至45%。
其次,充分利用AI賦能的解決方案,提升整車廠和供應商的運營效率,這能夠將傳統研發周期和驗證成本降低20%。
艾睿鉑大中華區汽車及工業品咨詢業務合伙人章一超表示,受關稅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影響,中國主機廠的出口有所放緩,但由合作伙伴和合資企業驅動的中國‘新運營模式’的出口正在獲得關注。這種模式使汽車制造商推出汽車的速度提升一倍,減少投資40—50%,并降低30%成本,與此同時,智能制造也在快速發展。隨著下一代汽車制造業的發展,主機廠必須駕馭投資重點的變化、基礎設施的限制和人才的轉型,以精準地部署人工智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