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內容為廣告 ————
本文由尋美南部(原南部傳媒)推送
7月1日是黨的生日。當天,南部縣各級黨組織紛紛舉行主題黨日活動,共同回望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瞬間。
新時代背景下,黨建工作成為引領基層深耕善治的強力引擎。近年來,南部縣通過“黨建+”模式,提升基層治理實效,推動產業良性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走出了一條治理有效、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新路子。
打鼓山村柑橘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質效
近日,筆者走進南部縣雙峰鄉寨山村,平坦整潔的水泥路蜿蜒于田野與民居之間,路旁的法治宣傳標語和宣傳欄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寨山村轄5個村民小組,距縣城約60公里。“過去,村民們因為一點小事就容易發生爭吵,鄰里關系不和睦。”寨山村黨支部書記蒲凰明回憶起10多年前的情景,無奈嘆息。
2021年,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定點幫扶寨山村,為了改變該村治理效能低的局面,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和黨員群眾代表一道思考出一條“新路子”——以黨建為引領、民主法治建設為載體,共謀“黨建引領、法治同行、鄉村振興”的強村富民特色路。
駐村工作隊充分利用幫扶機制、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探索“黨建引領+法治賦能”幫扶模式,激活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一方面,通過支部共建、黨員互促,推動村黨組織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村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依托“送法講學團”“法律服務志愿者小分隊”等,將法治元素深度融入鄉村治理,形成“黨建強、法治興、鄉村和”的良性循環。2022年,該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現在鄰里關系更加和睦。”蒲凰明高興地說,在黨建引領下,寨山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繪就了一幅家家和睦、戶戶安寧的生動圖景。
走進蜀北街道新華路西段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墻上的一幅幅紅色標語格外醒目。
近年來,新華路西段社區以“黨建引領”提升治理效能,實施“親鄰”工作法,組建以黨員為核心的鄰里志愿服務隊,將組織生活、黨內關愛、走訪聯系、便民服務、小區自治等工作輻射到每戶居民,并充分調動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打造“紅色鄰里幫”黨建品牌。
“通過構建‘街道+社區+小區+網格’四級治理體系,圍繞優流程、優聯動、優治理工作目標,全力打造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該社區相關負責人說,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進一步錘煉黨員干部為民初心,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基層治理與群眾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南部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只有把服務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辦法,才能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建助力產業發展有奔頭
近日,筆者在南部縣東壩鎮打鼓山村晚熟柑橘產業園看到,滿園柑橘樹蒼翠欲滴。很難想象,這里曾是雜草叢生之地。
“村里以前也干過別的產業,但因不懂規劃、不懂管理,一直沒有起色。”提及過去打鼓山村產業發展的起落,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凱深嘆一口氣。
窮則思變。2014年,村兩委鼓起產業發展信心,決心利用閑置的丘陵坡地開辟一條富民強村的產業發展之路。經過多輪村黨支部研討和村民代表大會,最終選擇與當地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相適宜的晚熟柑橘作為當家產業。之后,歷經科學謀劃、合理布局,該村逐漸種植愛媛、春見等4個優良柑橘品種4000余畝,連片建成晚熟柑橘產業園。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劉永凱感慨道,產業發展得好不好,黨支部戰斗力強不強是關鍵。2017年12月,南部縣在八爾湖至東壩晚熟柑橘產業帶成立黨委,把黨組織延伸至基層,辦公點就設在打鼓山村。
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助力產業更好發展?打鼓山村黨支部悉心探索,把黨的路線方針、惠農政策等貫徹落實到產業發展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讓黨員干部在產業發展中沖鋒在前、吃苦在前;協調推動產業發展,統籌規劃、組織實施產業園建設并推廣經驗……在黨支部帶領下,打鼓山村晚熟柑橘產業欣欣向榮,完成了從“空殼村”到“明星村”的華麗蝶變。
過去,這里是雜草覆蓋的撂荒地、青壯年大量外流的貧困村,如今,這里千畝果園郁郁蔥蔥,年人均收入近3萬元。
同樣以黨建賦能產業發展的還有大王鎮羊角山村。然而,過去的羊角山村,卻是一個只有留守老人、婦女和孩子的落后村。
“村里沒有好的產業,大家的日子過得都很緊巴。”村黨支部書記雍太俊說,過去,全村以種植水稻、油菜為主,村民過日子“靠天吃飯”,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為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強基礎、抓產業、促就業,先后栽植中藥材、蜂糖李、羊肚菌等新型經濟作物。如今的羊角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瓜果飄香地、幸福共富村”。
產業帶上建黨委、產業鏈上建支部,這是南部縣推動產業發展的創舉。“黨的事業在哪里,黨的組織和工作就跟進到哪里。”南部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持續推動基層黨建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齊頭并進。
黨建賦能和美鄉村展新顏
走進萬年鎮子龍村,道路四通八達,民居錯落有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呈現在村道公路兩旁、黨群服務中心等地的顯眼位置。
“過去村里環境臟亂差,鄰里關系不和、糾紛不斷。”該村黨支部書記汪德坤回憶,后來,村里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將黨建引領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治理能力、整治人居環境、弘揚文明新風,全村面貌發生很大改變。
鄉村要美,環境衛生是關鍵。近年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子龍村積極開展人居環境大整治行動,提升村民的清潔衛生意識。
通過農村污水治理行動,實現污水進管、雨水到溝、糞水進池、洪水到溪;通過廁所革命,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通過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成干濕分離處理設施和沼氣池,形成種養結合新格局;解決村莊“三邊三堆”和農戶庭院“七亂”的問題,全面消除亂扔亂排生活生產垃圾、私搭亂建等現象,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黨員主動帶頭,帶領群眾把各家房前屋后的雜草、垃圾等清理干凈。”汪德坤說,在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實際行動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子龍村“面子”改變的同時,“里子”也在發生著變化。為推動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良好氛圍,該村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堅持為民服務的工作目標,促進鄉風文明。通過推進家庭美德建設,開展“黨員示范戶”“美麗庭院戶”“文明創建戶”“好媳婦家庭”“好婆婆家庭”評選,以德育人、以德化人;開展文明新風大倡導行動,以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自尊教育、風氣教育“五大教育”為抓手,遏制陳規陋習;通過宣傳欄、廣播等宣傳弘揚家庭和諧、鄰里團結、鄉風文明等良好社會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系列“塑形”“鑄魂”舉措,極大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村民精神面貌持續改善。
如今的子龍村,不僅顏值提升,更實現了從“環境美”到“風尚美”的內涵蛻變。
“村居環境更加整潔優美,群眾素質不斷提高,文明鄉風蔚然成風。”南部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凝聚力,不斷創新“黨建+”模式,推進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來源:南充日報
轉讓信息
南部奧體中心附近一精裝修辦公室轉讓,面積140多平,單屋獨棟玻璃房,視野開闊,停車方便,水電設施齊全,裝修風格簡單大氣。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現場考察,轉讓價格面議!(聯系電話:19960865678)
點擊正文卡片關注我們
南部人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在這里
廣告爆料
聯系電話
(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