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磨剪子嘞——戧菜刀!”吆喝聲響起,磨刀匠秦輝的一天,從清晨6點過開始。56歲的他,是一名做了38年磨刀活計的老匠人。
四川南充順慶區(qū),磨刀匠秦輝扛著磨刀凳在菜市場。(攝影:謝杰)
菜市場、居民樓, 大街小巷中,每天至少6個小時的行走,他扛著27斤的板凳,吆喝著賺生計。
板凳,已經(jīng)包漿。青口石,磨快了刀,磨厚了老繭,磨鈍了時光。
7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在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qū),跟著秦師傅,“打街”3個小時,磨了近40把刀。
1
秦師傅,和他的“老主顧”
“磨剪子嘞——戧菜刀!”7月3日上午8時42分,順慶區(qū)寧安巷綜合農(nóng)貿(mào)市場,扛著磨刀凳的秦師傅從北星街口轉進寧安巷。
菜市場,是磨刀匠秦師傅每天的工作“陣地”。(拍攝:謝杰)
路口豬肉店老板聽到吆喝,拿出一把有些銹跡的刀來,不用交流,一個眼神對視,秦師傅放下板凳,坐在豬肉檔前,便磨了起來。
大約5分鐘,刀磨好,秦師傅用左手大拇指刮了刮鋒利的刀口,反手遞給老板:“還有沒?”“沒了,其他幾把,過幾天再磨。”
繼續(xù)向前,幾百米的寧安巷,他走了20多分鐘。“這個菜市場,我有3天沒來了,他們聽到吆喝,要磨刀的就會找我。”
“老趙,你今天生意好喲,才九點肉就賣完了。”在駐春路133號,秦師傅和豬肉店趙老板打起招呼,放下板凳,接過豬肉砍刀磨起來。1996年開始賣豬肉的趙老板,是秦師傅的“老主顧”。老趙說:“快30年了,我鋪子里常用的5把刀,他都磨過。刀磨鋒利點,我們賣肉切肉才又準又好。”
駐春路的豬肉鋪,秦師傅和肉鋪老板,已經(jīng)是老朋友。(拍攝:謝杰)
剛磨完砍刀,隔壁居民小區(qū)的張先生來問:“我家里有把用了40年的刀,可以磨不?”秦師傅扛起板凳,就跟著往前走。
“這把刀是我當年花一個月工資買的,搬了好幾次家,一直陪著我們。”看著秦師傅磨刀,張先生說,“這把刀,就是這樣一點點從巴掌寬磨到三指寬的,但越磨越好用。”
2
肩膀上的移動攤位,和兩塊青口石
40年的“老刀”恢復鋒利,秦師傅繼續(xù)向前,他今天的最后一站是老城區(qū)西邊的西河市場。
秦師傅住在城里南邊,最近幾年,他有三條固定磨刀路線,一條沿著嘉陵江向北,走第一人民市場、二市場、金魚嶺菜市場,再返回;第二條,是一市場、二市場、寧安巷市場、西河市場,返回南邊;第三條,則是覆蓋解放街、駐春路、玉帶路片區(qū)的老城農(nóng)貿(mào)市場和小區(qū)。
“一般每三天換一次,今天在這里,明天就到那里,大家看到我扛著板凳來,就曉得我是磨刀的。”秦師傅掂了掂肩膀上的板凳說——“這是我的老伙計咧!”
秦師傅的“工位”磨刀凳,一頭是青口磨刀石,一頭是工具箱小喇叭。(拍攝:謝杰)
這根已經(jīng)包漿的木頭板凳,一米多長、成人手掌寬。一頭是磨刀石、支撐板,一頭是放工具的小木箱,掛著小喇叭。“這板凳大概27斤,跟著我已經(jīng)20多年了。喇叭換了好幾個,聲音是我自己錄的。”
這根板凳,就是他的移動攤位。板凳往肩上一扛,就開工!
秦師傅說,板凳上最重要就是兩塊青口石,一塊粗糙,磨起聲音響,需要下力氣;一塊細膩,磨起聲音平緩,需要用力穩(wěn)。
說起磨刀手藝,秦師傅憨厚地笑:“就是慢工細活,平著磨,磨平。磨出的刀,要鋒利,看得到光。口子青刀就快,口子白刀就慢。”
刀具和磨刀石推拉之間的碰撞聲,小喇叭發(fā)出的吆喝聲,在喧鬧的菜市場、安靜的居民區(qū),都敲出獨特的節(jié)奏。
3
記憶里的職業(yè)黃金期,和不過時的老手藝
菜刀、砍刀、剪刀、園林的修花剪、裁縫店花生大點的繡花剪……
每天早上六點過出門,夏天十二點過收工,冬天晚上五六點收工,這是秦師傅堅持了38年的工作節(jié)奏。沒有人監(jiān)督、沒有打卡,全靠自己勤快。
四川南充順慶區(qū),磨刀匠秦輝扛著磨刀凳行走在街頭。(攝影:謝杰)
“我是1987年拜師學的磨刀。”秦師傅是廣安市武勝縣人,武勝的沿口菜刀是傳承百年的“土特產(chǎn)”,因而秦師傅對菜刀很有感情。學徒出師后,秦師傅到重慶磨刀。
“一開始在重慶爬坡上坎,一出工就是六七十個人散開,大街小巷,磨刀的、補缸的、補碗補盆的、敲鍋底的,啥子手藝人都有。”那是秦師傅職業(yè)生涯的“黃金期”,是手藝人的“黃金年代”。后來,補鍋補碗補缸敲鍋底的,都慢慢消失。
“現(xiàn)在城市發(fā)展快,好多人都以為我們磨刀這行沒了。但你到街上看,只要有菜市場,就有我們磨刀的。”
秦師傅說,現(xiàn)在在南充僅他知道的就還有10多位同行。“李師、楊師、杜師還有老劉,他們都到處跑到處磨刀,有的推著三輪車,有的騎電瓶車,不僅做城里還跑鄉(xiāng)下,手藝也沒話說呢!”
一開始磨一把刀二毛五分錢,現(xiàn)在磨一把少則三五元錢,多則上十元。靠著門手藝,他養(yǎng)大了兩個孩子。現(xiàn)在兒女們成家立業(yè),也在做手藝活。
“手藝人,只要技術在,就不得過時”。秦師傅說,他才50多歲,在磨刀匠里,還是年輕人,還要繼續(xù)干。如果有人學,他也可以教,不能讓這門養(yǎng)活了自己、服務了街坊的手藝斷了根。
在這一天的最后一站,秦輝師傅接到了“大單”,來自家禽區(qū)的10多把菜刀。(攝影:謝杰)
“等七八十歲磨不動了,就回鄉(xiāng)下過養(yǎng)老生活。”坐在西河菜市場家禽攤區(qū),秦師傅接過店家遞來的10多把刀,抹了抹下巴上的汗,又磨起刀來。
木凳上,小喇叭循環(huán)放著“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和磨刀的“嚯嚯”聲,交織在夏日陽光中。
記者手記:“磨刀石”和“刀鋒”里,藏著老手藝人的生活智慧
7月3日,四川南充,氣溫35度。上午8點的老城區(qū)菜市場,喧囂熱鬧,滿耳滿目煙火氣。
向七八個賣肉攤打聽磨刀師傅,大家都說“他好幾天沒來了。”語氣里,有些熟稔,有些擔憂。但,他們連師傅姓什么,都說不出,也沒有電話。
當秦師傅出現(xiàn),肉攤老板一句“你來了呀”,遞上刀去磨,不多言,自帶街坊鄰居的親切。
跟著秦師傅走了兩個菜市場,地圖上顯示2.2公里的距離,走了3個小時,計步6000步,這只是秦師傅每日工作量的一半不到。且,他肩上還扛著磨刀凳。
秦師傅是廣安人,說話帶著川北口音,爽朗豪情。他記得38年前重慶“闖江湖”的黃金時代,也記得三天前裁縫店偶遇的大爺說家里菜刀要磨,約在菜市場黃角樹下再見。
他的主要工作場合,是菜市場,是大街小巷。城市的車水馬龍,他說不清楚變化;但菜場里的布局調整,他頭頭是道。
磨刀凳上的青口石,磨快了刀,磨厚了老繭,磨鈍了時光。
在“磨刀石”和“刀鋒”里,秦師傅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智慧。他說,粗石啃硬鋼、細石撫鋒芒;他說,刀鋒要快,磨刀要平;他說,他姓秦,是勤快的“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