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口述 | 吳見標 撰稿 | 蒲公英
6月,是畢業季,也是迎新季。當高考生們對著志愿填報系統糾結是否選擇醫學時,即將離校的醫學生們正用自嘲消解學業帶來的重壓。“來學醫吧,只要專業選得好,年年期末賽高考”、“愛讀書的有福了,學醫讓你讀一輩子”、“歡迎跟我一起談一場‘藍色生死戀’”…… 這些在醫學生群體中廣為流傳的段子,反應的是8年時間只能成為住院醫師敲門磚的職業現實。
在這片迷茫中,一位在校期間便開始創業的學子引起了醫館君的注意,他本科就讀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現為南方醫科大學中醫全科碩士在讀生,同時也是中青醫社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與中醫青年軍團隊領頭人。他便是——吳見標。
從校園萬粉公眾號“廣中E專線一”到中醫經典學習小程序“中極醫班”,從線上新媒體矩陣到線下中醫文化節,他用五年時間搭建起連接醫學生與中醫行業的橋梁。當同齡人還在困惑醫學生是否適合創業時,他已在學業與創業的悖論中蹚出了一條獨特路徑。
PART.01
來源于勤工助學的創業啟蒙
2018 年秋天,剛踏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吳見標,怎么也想不到會與“創業”產生交集。作為一名定向培養的中醫學子,他的人生規劃本該是“認真讀書 —回到基層—成為醫生”,這就像事先已經設定好的程序。但轉折就發生在某天他在教學樓下閑逛時,被勤工助學管理中心的師兄師姐“連拉帶拽”地加入了這個團隊。
“其實當時我的內心是抗拒的,覺得會耽誤學習。但當我從普通成員做到團隊負責人,看著自己策劃的活動幫助同學們解決實際困難時,一種從未有過的使命感開始萌芽。我逐漸意識到,醫學生需要的不僅是書本知識,更是一個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能獲得支持與幫助的平臺。”吳見標說道。
于是,2020年,他便加入了QH岐黃網進行實習,這次實習經驗進一步驗證了他的想法。在擔任短視頻運營負責人期間,他深刻體會到新媒體對中醫傳播的巨大潛力。“為什么不做一個屬于醫學生自己的平臺呢?”這個念頭像一顆種子,在他心里悄悄生根。
而這個機會便出現在202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出臺了一個新政策,所有中醫學子必須要通過中醫經典考試2級才能畢業,他看著身邊同學為背誦《內經》《傷寒論》經文焦頭爛額,便帶著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中醫青年軍”團隊,開始運營“廣中E專線一”公眾號,將晦澀的中醫經典條文整理成誦讀本,配上思維導圖和記憶口訣放在公眾號上,慢慢的公眾號便成為了僅次于官網的自媒體公眾號,后來為了方便背誦他們便出了小冊子。
“當時沒想著盈利,就想幫同學們少走點彎路,沒想到這本小冊子在校園里瘋傳,最后賣出了近 2000本,幾乎每個學中醫的同學都人手一本,我們等于把廣中醫的中醫經典市場基本上做透了。”吳見標說道。
PART.02
B 站視頻爆火,想要為同學撐起一片天
后來,隨著核心成員因學業壓力相繼退出,在團隊瀕臨解散的時刻,吳見標制作了一條視頻《成立中醫青年軍,是我大學做過最酷的事》,并發布在B站上。
“原本是想激勵團隊的成員們,沒想到發布后收獲了3.6萬播放量。雖然播放量并不是特別高,但點贊率卻很高,基本上10個人看了便會有一個人點贊,大家都說我們這種精神像山河大學的精神”吳見標語氣里仍帶著驚訝。
這條意外爆火的視頻,像一面鏡子照見了醫學生群體的集體焦慮。吳見標開始思考:作為一名創業者,如何通過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為醫學生打造平臺?怎么樣圍繞醫學生的特征來創造價值?
于是吳見標便從年齡、地域、學習需求能方面分析來醫學生的特征。
經過探究,吳見標發現醫學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便是心存正義,內心深處都是理想主義者,希望能夠用自身的力量幫助別人。但大部分的醫學生又有著一個缺陷便是有點專業知識,但對于臨床實踐的辨別能力還是不夠準確,除此之外,00后的年輕群體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便是創造力以及玩轉互聯網的能力。
創業和人生一樣,需要漫長的堅忍和等待。但是想要持續發展離不開兩樣東西,要么是做產品,要么就是做渠道,在進行用戶分析之后,吳見標認為打造一個專屬于醫學生的綜合性平臺是可以幫助醫學生快速成長的方式。
于是,他迅速調整方向,將“廣中E專線一”從單一的學習平臺升級為綜合性醫學生社區,開發“中極醫班”小程序,開設“中醫青年說”欄目,邀請臨床一線的青年醫生分享成長故事;建立“醫學生互助社群”,打造同學們實習信息、考研經驗等新媒體信息平臺。
PART.03
虧損中的破局之道,線上線下互相結合
新媒體,不單只是線上的短視頻和圖文。吳見標認為,真正的新媒體,一定是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
校園內互相學習的平臺已經打通,也代表著校園內的市場達到了瓶頸,是否能開拓校外的市場,既能為醫學生謀出路,又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思來想去,吳見標認為,既然是做公眾號自媒體出家的,那便可以從自媒體入手,幫助傳統醫館做新媒體運營。
“雖然一開始并沒有做的很好,但我認為我們并不是要去考滿分,只要能夠達到80分以上的成績,便能超越很多傳統醫館的運營。大部分醫館負責傳統運營模式的人群年齡都會偏年長一點,學習新的運營方式沒有學生迅速,因此,這也是我們醫學生做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我們一開始是幫我們的老師做IP,后面才慢慢延伸到中醫館的IP打造,目前老師的IP粉絲量已經能達到30w了。”吳見標驕傲的說道。
除此之外,吳見標還通過自媒體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合作模式。線上讓醫學生們與國際中醫知識付費平臺合作短視頻剪輯、與中醫大健康傳媒公司共建內容矩陣、為慢病管理診所提供IP打造服務等等,為醫學生開拓了更多的兼職機會。
“很多人問我們,醫學生又不會看病,憑什么跟這些專業機構合作?因為我們是00后醫學生,更懂年輕群體的傳播邏輯。當傳統醫館還在用老方法做宣傳時,我們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形式,更能為他們精準目標客戶。”吳見標說道。
團隊所做出的努力值得被看見,一家傳媒公司也看中了這年輕并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團隊,邀請他們到番禺萬達廣場策劃一場線下的中醫文化節。
“當時心里沒底,我們從來沒做過線下活動,而且預算有限。但想到這是讓醫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的好機會,我們還是咬牙接了下來。文化節籌備期間,團隊成員幾乎每天都在“踩坑”,場地布置經驗不足,導致活動當天混亂,最慘的是算錯了成本,活動結束后發現虧了好幾千塊。”吳見標無奈的說道。
但就在大家垂頭喪氣時,一個細節讓吳見標眼前一亮,幾位為民眾把脈的同學從被人認為是忽悠到被大家肯定越來越準,就在線下辦中醫節的短短幾天,把脈的水準便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自己都加了好幾個外地來的朋友,說以后要繼續回來找我看病。雖然線下活動的規模并不大,但我依舊覺得很了不起。虧損只是暫時的,而醫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實踐機會和成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因此,今年我計劃再辦10場文化節,為醫學生們創造200個兼職崗位,為合作醫館引流1000名顧客。”吳見標充滿信心的說道。
完成這些工作之余,吳見標常常鼓勵團隊小伙伴“團隊的發展不能將情義與專業對立、不能將情義與效率對立、不能將情義與規則對立,不要小看現在的自己,哪怕只是二三十個醫學生聚在一起,只要我們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未來就會有二三十個年輕醫生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就像雷軍說的,只要開始追趕就在贏的路上,我們這群“中醫青年軍”,也正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00后醫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I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口述/吳見標,撰稿/蒲公英,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蒲公英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