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南下進攻韓國,戰火迅速蔓延。沒過多久,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帶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強大的空軍力量,把戰場局勢攪得天翻地覆。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秘密跨過鴨綠江,正式參戰。
這支部隊肩負著支援朝鮮、保衛中國東北邊境的重任。志愿軍初期的總兵力大約有25萬人,包括第38、39、40、42軍等主力部隊。不過,跟美軍比起來,他們的裝備實在寒酸,尤其是防空手段,幾乎是一片空白。
美軍的空軍在朝鮮戰場上完全占據了上風。F-86“佩刀”戰斗機速度快、火力猛,F-51“野馬”適合低空攻擊,B-29“超級堡壘”則是高空轟炸的大殺器。這些飛機天天在志愿軍頭頂上盤旋,低空轟炸、掃射,防不勝防。
志愿軍這邊呢,主要靠步槍、輕機槍這些輕武器,面對高速飛行的飛機,基本沒什么威脅。戰爭剛開始那會兒,不少戰士沒見過這種陣仗,看見飛機就端起步槍或者機槍一頓掃射,可結果往往是打不中不說,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美軍飛行員也不是吃素的,發現槍口閃光或者聽到槍聲,立馬鎖定目標,機炮一通掃射,或者干脆扔下炸彈,把志愿軍陣地炸得稀爛。1950年11月的云山戰役就是個例子,美軍飛機逮住機會猛轟,志愿軍傷亡慘重,吃了大虧。
有了這些教訓,志愿軍高層很快反應過來,下了死命令:步兵不準用輕武器對空射擊,違令者嚴懲不貸,甚至可能直接槍斃。這條規矩聽著挺狠,但其實有它的道理。開火打飛機,子彈浪費不說,還容易暴露陣地,等于給美軍送靶子。
為了躲避空襲,志愿軍想出了“晝伏夜行”的辦法,白天藏起來,晚上行動,能避則避。行軍的時候,飛機一出現,部隊就得立刻停下來,鉆進樹林或者溝里,誰要是敢亂動亂開槍,現場處理,絕不含糊。
不過,這條禁令執行起來,對戰士們的心理壓力可不小。美軍飛行員發現志愿軍不怎么還擊了,膽子越來越大,飛機飛得低得嚇人,有時候低到能看清機翼上的標志。他們肆無忌憚地扔炸彈、開機槍,炸得志愿軍陣地土飛石濺,戰士們只能縮在戰壕里,眼看著身邊的戰友被炸得血肉模糊,卻連槍都不能碰一下。
美軍還挺會玩心理戰,飛機沒事就在志愿軍可能藏身的地方扔幾顆炸彈,哪怕炸不中,也要把人逼出來。志愿軍這邊憋著一肚子火,恨得牙癢癢,可紀律在那兒壓著,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時間長了,禁令的爭議就出來了。基層的指揮員心里也有數,覺得陣地一旦暴露,禁不禁射擊差別不大,尤其是在打阻擊戰的時候,位置早就不是秘密了,憋著不動反而像等死。這種想法在1951年初的第四次戰役里越發明顯,為后來的抗命事件埋下了伏筆。
關崇貴開了第一槍
1951年2月24日,第四次戰役打得正激烈,志愿軍第42軍125師375團1連奉命在漢江北岸的龍頭里高地阻擊英軍第29旅。這地方是個制高點,地勢關鍵,任務就是拖住敵人,給大部隊爭取時間。
那天早上,天剛亮,地上還鋪著薄薄一層霧,英軍一個營在坦克掩護下撲上來,天上還有十幾架美軍F-51“野馬”戰斗機助陣。這些飛機飛得低,引擎聲震得耳朵嗡嗡響,炸彈一顆接一顆扔下來,志愿軍的臨時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戰士們只能死死趴在戰壕里。
關崇貴是375團1連1排2班的副班長,手里拿著一挺布倫式輕機槍,算是連里的老兵。他眼睜睜看著美軍飛機一輪輪俯沖,炸彈把陣地炸得滿目瘡痍,戰友的血染紅了雪地,心里那股火憋不住了。美軍飛行員仗著志愿軍不開槍,越飛越低,機槍子彈掃得地上土塊亂飛,傷亡數字直線上升。
戰壕里,有人壓低聲音提醒他別亂來,可關崇貴實在忍不下去。他覺得陣地早就暴露,開不開槍都一樣,干脆豁出去了,架起機槍,對準一架正在俯沖的F-51就扣動了扳機。第一輪點射沒打中,飛機嗖地飛過去,可他沒放棄,調整槍口,對著第二架飛機又是一串子彈。這回運氣來了,敵機側翼冒出黑煙,晃了幾下,一頭栽到遠處山坡上,轟地炸開,火光沖天。
這一槍打下去,陣地上的氣氛立馬變了。戰士們愣了幾秒,隨即爆發出一陣歡呼,壓抑許久的憋屈總算出了口。剩下的美軍飛機一看不對勁,趕緊拉高飛走,不敢再低飛了。關崇貴喘著粗氣,臉上滿是硝煙味,心里卻痛快。他知道自己違反了軍令,按規矩可能是死罪,可那一刻他沒想那么多。
消息傳到志愿軍司令部,炸開了鍋。有人主張嚴懲,說紀律不能破;也有人覺得這事兒證明了輕武器不是完全沒用,尤其是對付低飛的飛機。爭來爭去,最后還是彭德懷拍板,定了調子:關崇貴雖然違令,但立了大功,不但不罰,還記特等功,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順便讓他把經驗總結一下,給全軍推廣。這事兒一傳開,部隊里士氣大振,關崇貴成了傳奇人物。
從一槍到戰術轉變
關崇貴這一槍,不光是出了口氣,還給志愿軍打開了新思路。之前大家都覺得步槍機槍打飛機是白費勁,可他用事實證明,低空飛行的敵機不是碰不得。志愿軍開始琢磨,單人開槍效果差,但要是集中火力呢?
1951年春天,各單位開始訓練士兵統一射擊,專門挑敵機俯沖的時候下手。那時候飛機速度慢、高度低,正好是個活靶子。交叉火力一打,子彈織成網,命中率蹭蹭往上漲。
到了1951年4月18日,第五次戰役期間,志愿軍第63軍188師在臨津江一線搞了一場更大的實驗。這次他們早有準備,562團和563團一共3000多人,帶著步槍、沖鋒槍、輕機槍埋伏在戰壕和工事里。
早上,8架美軍飛機飛過來,低空盤旋準備扔炸彈。指揮員讓部隊憋著氣,等飛機飛到最佳距離才下令開火。3000多支槍同時響起來,子彈像雨點一樣潑出去,愣是把一架敵機打了下來,飛行員跳傘被活捉。其余飛機見勢不妙,拖著傷撤了。
美軍咽不下這口氣,當天下午又派了16架飛機來報復。188師不慌不忙,補充好彈藥接著干。敵機還是低飛過來,炸彈扔得震天響,可志愿軍早摸透了套路,等飛機俯沖到最低點,火力全開。
槍聲密得像炒豆子,四架敵機當場被打冒煙,栽下去炸成火球,剩下的12架全帶傷,歪歪斜斜逃回去了。這一天,188師用輕武器干掉了5架敵機,擊傷13架,總共18架美機吃了虧,創下朝鮮戰場上的一個紀錄。
影響和意義
188師這一仗打完,美軍飛行員心里有了陰影。從那以后,他們不敢隨便低飛了,改成高空轟炸,準頭差了不少。志愿軍這邊趁熱打鐵,把輕武器防空的戰術整理成冊,發到各部隊推廣。訓練中特別強調瞄準時機和火力集中,對付F-51這種慢速飛機效果尤其好。雖說對高速噴氣機威脅有限,但至少讓美軍投鼠忌器,不敢再肆意妄為。
這場仗還給志愿軍提了氣。裝備差又怎樣?沒高射炮又怎樣?靠著腦子和紀律,一樣能讓敵機吃癟。彭德懷在會上表揚了188師,說這是個好例子,要全軍學著點。美軍那邊呢,飛行員一聽志愿軍能用步槍機槍打飛機,心里多少有點發憷,低空支援的次數明顯少了,志愿軍地面部隊的壓力也跟著減輕。
回過頭看,關崇貴那一槍和188師的伏擊,不只是戰場上的小插曲,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面對美軍壓倒性的技術優勢,硬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找出路、想辦法。裝備不行,那就用人數補;火力不夠,那就靠紀律頂。這種靈活應變,正是志愿軍能堅持到底的關鍵。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戰爭畫上句號。志愿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打了三年,靠的不光是勇氣,還有智慧。關崇貴和188師的故事,不過是這場戰爭里的一個縮影,卻讓人看到了一種力量:哪怕條件再差,只要肯動腦子、敢拼一把,就能干出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