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力求實現航空工業全面自主的背景下,俄羅斯于2025年6月26日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首架完全由俄羅斯國產部件制造的MC-21-310干線客機成功完成了其首次飛行。這一事件不僅標志著俄羅斯在民用航空制造領域的技術突破,更被視為其應對西方制裁、重塑本國航空產業鏈戰略的關鍵一環。
四年磨一劍:從國際合作到全面國產
據報道,這架全俄產MC-21-310飛機從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機場(ZIA)起飛,在空中飛行了四個小時后,平穩返回并降落在同一機場。茹科夫斯基機場是俄羅斯眾多航空航天研發機構的所在地,此次首飛選擇在此進行,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MC-21系列客機的原始版本早在2017年便已首飛,當時其設計融合了大量西方供應商的先進技術和部件。然而,自2022年初俄烏沖突全面爆發后,面對西方國家廣泛的制裁,俄羅斯國防集團Rostec決定對該機型進行徹底的“去西方化”改造,用國產部件全面替代所有外國制造的組件。
其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戰性的替代,無疑是飛機的“心臟”——發動機。原版MC-21選用的是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ratt & Whitney)的發動機,而在新的MC-21-310型號上,則換裝了由俄羅斯自主研發的全新PD-14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此次首飛的成功,證明了這款國產“心臟”已具備驅動新一代客機的能力。
挑戰與現實:取證延遲與交付計劃調整
盡管首飛成功令人振奮,但MC-21-310的國產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該機型的適航認證過程已歷經數次推遲,目前預計將在2026年夏季完成。取證的延遲,直接影響了其商業化運營的步伐。
作為該機型的啟動用戶,俄羅斯政府控股的旗艦航空公司——俄羅斯國際航空公司(Aeroflot)的接收計劃也隨之調整。根據最新計劃,該公司預計在2026年底至2030年間接收多達108架MC-21-310飛機,這幾乎是該時間段內原定接收數量的一半。根據ch-aviation數據庫的數據,俄航總共訂購了198架MC-21-310,剩余的90架預計將在2030年之后交付。交付計劃的調整,反映出從原型機試飛成功到實現規模化、穩定生產和交付,仍有大量工程和供應鏈方面的挑戰需要克服。
“國產化”雙子星:與蘇霍伊超級噴氣機并肩前行
MC-21-310的“國產化”并非孤例,它與俄羅斯另一項重要的民用飛機項目——蘇霍伊超級噴氣機SJ-100(Superjet SJ-100)——共同構成了俄航空工業進口替代戰略的“雙子星”。SJ-100支線客機也經歷了類似的大規模部件國產化替代過程,其首架完全由俄羅斯國產部件制造的型號已于2023年8月成功首飛。這兩個并行推進的項目,清晰地展示了俄羅斯在面對外部壓力下,建立獨立自主、不受制于人的民用航空工業體系的堅定決心。
結語:里程碑式的成就與漫長的未來之路
全俄產MC-21-310的成功首飛,無疑是俄羅斯航空航天工業在技術自立自強道路上取得的一項標志性成就。它證明了俄羅斯有能力整合國內資源,攻克包括先進航空發動機在內的關鍵技術瓶頸。然而,這一里程碑也僅僅是漫長征途的開始。未來,該項目仍需面對嚴格的適航認證、提升產能、穩定供應鏈以及贏得市場信任等多重考驗。俄羅斯能否將技術上的突破成功轉化為商業上的規模化成功,真正實現其民航干線客機的獨立自主,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